今年以来,大伦镇围绕解决群众“急难愁盼”,探索建立“分站式”工作模式,通过整合服务资源、凝聚服务力量、提炼服务文化等措施,不断拉近群众距离,延伸工作触角,推进矛盾高效化解。
整合资源,优化“服务空间”。规范化建设矛盾调处阵地,设立来访接待室、矛调中心、公共法律服务中心、警务调解室,明确岗位职责,坚持专事专用,科学分配矛盾调处各项任务,建立事项处置工作闭环。依托朱宣农家书屋,升级打造“大伦派出所朱宣警务室”,形成以警务为主导,司法调解、法律援助为支撑的镇域南部调解中心,逐步辐射延伸全镇。同时,充分发挥“胡宏根工作室”优势,响应群众合理化建议,不断更新工作室制度,实现“坐诊”“问诊”向“出诊”“线上诊”转变。
凝聚力量,推行“三所共治”。借助片区化“分站式”平台,推动派出所、司法所和律师事务所主动深入基层,提供易触达、低成本、高效率的服务保障。配齐配全15个村法律顾问,提供精细化、高质量法律咨询和援助。组建警务团队,分流处理矛盾纠纷。党政负责人牵头,会同“三所”和职能部门组建“网格连心”服务团队,通过网格员对重点人群定期排查,集中收集、分类办理矛盾纠纷。邀请德高望重的退休老干部、老民辅警、公益志愿者担任“老娘舅”,年轻社区民警、村干部、法律顾问参与矛盾纠纷调处化解,在与群众“拉家常”中同步“普法”。
提炼品牌,实现“以文赋能”。围绕本地群众广泛认同的乡村文化、传统文化,提炼形成大伦镇“和治理”文化调解品牌,把调解话语说到群众心坎上,真正让“和治理”成为“一站式”化解的坚强后盾。以胡宏根“十五工作法”为基础,将通俗的人文道理融入到接待、引导、劝说、维权等调解全过程;以兴驰村特色养老工作为蓝本,从家庭美德、社会公德、社会公益三个维度,制定“孝善清单”,引导群众自我教育、自我排解;以土山村崇文重教历史为底色,梳理土山校长20多位、教育工作者100余名的师德、师说,弘扬“中国好人”马如松数先进事迹,让群众在师德传承中实现自治德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