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区农业农村局积极响应民生需求,将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作为年度民生实事重点项目推进,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与扎实行动,举办培训班6期,累计培训高素质农民668人,超额完成全年600人的培训目标,在提升农民技能素养、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精准施策,个性化培育体系激活农业人才“一池春水”。依托家庭农场主信息平台,创新构建学员精准画像,深度剖析农民培训需求。根据水稻、果蔬、水产等主导产业特点,量身定制差异化课程,实现培训资源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通过“需求清单、资源清单、服务清单”三张清单机制,结合大规模问卷调查、田间深度走访与电话回访,累计收集有效反馈165份,为精准把握农民培训需求提供了详实的数据支撑。
分层分类,阶梯式成长路径铺就提质增效“快车道”。科学划分“基础班-提升班-精英班”三个层级,实施差异化教学策略,满足不同农民群体的多元化学习需求。针对主导产业,开设“产业链全周期”专题课程,为农民提供从种植到销售的全链条知识支持。在特色提升班中,增设电商营销、品牌建设、休闲农业开发等前沿课程,帮助农民拓宽视野,提升市场竞争力。开设大专班,55名学员修满了四大类21门课程,顺利毕业,取得学信网可查、国家认可的大专文凭,成为姜堰首批农民大学生。通过建立学员成长档案,定期评估学习成效,并动态调整培育方案,为农民铺就了一条清晰、可行的阶梯式成长路径。
协同联动,立体化培育支撑构筑智力保障“新高地”。依托6家省级田间学校,构建“田间学校+土专家”培育体系。多名“土专家”主动从学员转型为授课教师,形成“学成一人、带动一片”的示范效应,学员满意度稳定保持在98%,为乡村振兴储备了大量本土人才。组建“三位一体”师资库,汇聚高校学者、农技骨干及“田秀才”等优质资源,联动跨区域专家团队达91人,形成强大的智力支持体系。通过建立“双师1+1”结对机制,确保专业覆盖率高达92%,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培训服务。2家田间学校入选全国优质田间学校和共享农民田间学校,进一步提升姜堰田间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提高农民对培训的认知度和参与度。
闭环服务,成果转化机制确保实效落地“见真章”。建立“培训+跟踪”发展体系,组建由农技专家、乡土人才组成的跟踪服务团,为学员提供持续的技术指导、市场对接等个性化服务,确保培训成果能够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每年开展回访活动4次以上,回访学员300余人。通过定期回访,深入了解其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情况,并及时调整培训内容和服务方式,实现从“短期培训”到“长效育人”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