谦德是因,五福是果
五福把我们一生最重要的生命品质都包括在里面了。不仅一个人要五福,一个家族也要五福。不仅一个家族要五福,一个公司、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要五福啊。五福是奢侈品还是必需品呢?如果是奢侈品,你可要可不要。我告诉大家,五福是必需品,就像人五官一样,必不可少,只是你自己不知道而已。人的五官,眼耳鼻口眉,你这五样东西能少哪一个呢?少哪一个不残废?假如一个女孩子,她眼睛长得很漂亮,水汪汪的,再一看,没有鼻子,你说你怎么能接受呢?眼睛水汪汪,鼻子也很秀美,再一看,没有嘴巴,那你还不得吓死!所以说,五官一个也不能少。五福缺一你就残废了。缺一福扣20分,缺两福扣40分,缺三福扣60分。
今天我们只剩下哪一福了?富贵里面的富。其他4.5福通通都打折扣了。所以,我们的生命不完美,残缺啊!原因在哪里?在没有认识五福。没有人教你啊!所以,你根本不要探索的,只需要学习就行了。跟谁学?跟古圣先贤、跟经典学习,都写得很清楚。我们只有学而知之的份,没有生而知之的份。圣人是生而知之的,跟圣人学!
法国的前总统萨科齐曾经组织全球最好的经济学家做过一个研究:GDP增长是否等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是不是就等于社会进步?收入增加是不是等于生活进步?研究这个问题的人,其中有一位还是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等研究结果出来以后,让全世界的人震惊:GDP增长不等于社会进步。那么,社会进步有什么标准呢?社会进步就是人的进步。人的进步从五个标准看:长寿增加了吗?富和贵增加了吗?康和宁增加了吗?好德有没有增加?善终有没有增加?这是标准啊!萨科齐他们的研究成果,最后的结论:过度的经济发展破坏社会进步。“过度”两个字是关键。过度地发展经济,过度地发财,过度地增加收入,破坏人的生命品质。大家要警惕啊!
我最近看到罗斯福总统有一句话,讲美国精神的。什么是美国精神呢?勇敢、刚毅、谦虚、信用,这是美国精神。罗斯福总统当年很担心,美国已经被摧毁了。被谁摧毁了?过度的发财致富。急于发财致富的心态摧毁了美国,极其享受的这种意识摧毁了美国。罗斯福总统离我们已经有几十年了,很早就预见到今天美国的衰亡,就是不顾代价地发展经济,快速地致富发财,就是摧毁美国的主要原因,因为没有美国精神了。
凡是有见识的人,英雄所见略同。那么中国人呢,根本不需要做这种研究,老早就知道过度地发展经济,生命品质一定会破坏。怎么知道的呢?我们人生这棵大树上有五朵花,叫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这五朵花,如果其中某一朵花开得很大,其他四朵花一定会受影响。而我们经济这朵花、收入这朵花开得太大了,会直接破坏那4.5朵花。
所以,我们现在只有钱,剩下的幸福都没有了。一亿多的人有心理问题!未来的七年,这个指数要变成四人当中有一个。彻底破坏生命的能量!我们到底是在进步还是在退后?从这个事上就看清楚了。所以,十八大以后,中央高瞻远瞩地提出一个新的战略,叫文化强国。文化强国是相对于经济强国提出来的,这个高度非常高。文化,不是文化的活动,也不是文化产业。文化就是指道德发展,要走道德经济的道路。用道德推动经济,用《论语》推动算盘,用厚德载物提升信心、拓展经营。这就是要提升经济的品质了,不光是讲数量了。最近我看到中央有新的政策出来,宁愿放慢经济速度,也要确保改革进程。什么叫改革?就是让道德变成生命的力量。这是从全球到中国都在发生着的一个巨大的转变。
企业文化建设对于我们的经营,今天不是奢侈品,而是必需品,必须用能提升信心、正气、能量的文化提升经济,提升我们经营的品质,这就是讲的五福。五福从哪里来呢?从谦德来。这个德,你只要读经典的时候,看到“德”字,通通可以把它直接翻译成心态。人的心态有很多种,其中有一种心态叫谦德,谦德这种心态直接可以转化为五福。也只有谦德能变为五福,其他的心态都不能完美地变成五福,都有偏。
这个谦德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熟悉呢,是因为从小就知道“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陌生在哪里呢?你没有见过几个人做到的,你周围没这样的人。为什么没有做到?从来没有学习过什么是谦德。学校不讲的,老师也不讲的,也没有人给做榜样。你看哪个学校开过谦德专业啊?没有!但是在中国的圣贤经典里面,专门有讲谦德的。哪一部经讲呢?《易经》!《易经》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源头、群经之首。我们说四书五经,四书大家熟悉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第一部就是《易经》,然后是《诗经》、《尚书》、《春秋》、《礼记》。
中华文化是从《易经》里面流出来的。《易经》讲了64种生命状态。八八六十四卦,每一卦其实讲的是每一种生命状态。其中有一种生命状态叫“谦卦”,地山谦,第15卦,专门讲谦德的,而谦德是最圆满的一种生命状态。所以,了凡先生在“谦德之效”开篇就引用《易经》来给我们讲何为谦。
“《易》曰: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是故谦之一卦,六爻皆吉。”
这个“六爻皆吉”就是讲,每一卦是六根爻,每一根爻都是吉祥的。这太难得了!《易经》其他63卦,每一卦有吉有凶、有福有祸,唯独谦卦,大吉大利,只有福没有祸,只有吉没有凶。这是完美的心态,叫谦德。所以,谦德可以直接像种子一样,长出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这五种生命的果实。
《易经》六十四卦,谦卦最吉
下面,我们就专门来学习谦德。谦德并不是专门对人讲的,整个宇宙都存在着谦德。谦德是宇宙的状态,人只是宇宙中的一种,也得符合这种状态。所以说,《易经》开始先说谦德在天地之间的状态,没有说人。“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先讲谦德在天地之间的状态。
了解生命真相,首先要了解生命从哪里来的,这一点很重要。我们以为我们是父母所生,是妈妈生的。如果问你,你从哪来的?你说,妈妈生的。再问你,妈妈哪来的?那妈妈的妈妈生的。妈妈的妈妈哪来的?妈妈的妈妈的妈妈生的。第一个妈妈哪来的?如果在这个时候你读书,要是读错了,那你就麻烦了。达尔文告诉你,猴子变来的。那你以后祭祖还得祭猴子。所以,读书一定不能读错。《弟子规》讲得很清楚,“非圣书,屏勿视。蔽聪明,坏心志。”要读就读圣贤书,否则不要读书。你看《弟子规》开头就跟你讲,“弟子规,圣人训”,首先讲明这本书的性质是圣贤人的经典,那你读起来放心了。
读经典重在培养直觉
我原来自己藏书也很多,没有一万也有九千多,都送人了。你说一个读书人把自己喜欢的书都送人,他要不是明白一个道理、没有一个信心,他干不了这个事情。我终于明白了一件事情:与其100本书读一遍,不如一本书读100遍。只有把书反复读,读到深处,才能读到更深更准确的意思。从此以后,书都送人了,只读经典。
我记得当时最早读哪部经典呢?《大学》跟《中庸》!怎么读法呢?很简单,大家也可以这么做,就是诵读。我读诵《大学》一遍大概七分钟,它不多,2000字。诵读一遍《中庸》,12分钟。我是早上起来读《大学》,晚上读《中庸》。我一天读书就19分钟。不是像大家想象的说我很爱读书,也不爱读书,就是诵读,每天读19分钟。我们做企业家的,你要工作,哪有那么多时间读书?你就诵读!但是我跟大家不同在哪里?我每天诵读,一直读了两年。两年之后,我就能自己看懂《大学》、《中庸》,根本不去看它的注解。我就能讲《中庸》、《大学》。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我证实了,是真理。
为什么读百遍就能明白呢?圣人跟凡夫的区别就在于认识方式上。圣人用直觉,凡夫用思虑。圣人把自己在直觉状态下看的东西写下来,就成为经典。圣人的直觉,你如果用思虑来读它,你永远读不懂。为什么呢?不在一个频率。你要想读懂圣贤人的东西,简单,他用直觉,你也用直觉。就有点像什么东西呢?我们到北京来,大家收听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的节目,很简单,把你的半导体,调频调到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你马上收到节目了。把你的思虑调频调到直觉,你马上就读懂圣人在直觉上看到的东西了。诵读恰恰是直觉。诵读没有秘诀,就一条,字音要念准。文句一定要匀速,不能断。你读不懂时不要思虑。读懂时悟到了,真好,要不要想一想?也不要想。读懂读不懂,读下去!读错了,读下去!根本不要管对错。只要一停顿,马上在思虑,不停顿就叫直觉。思则不觉,觉则不思,就这个原理。
长时间训练你的直觉,到那个时候,不是内容出来了,而是你的直觉上来了。你的直觉上来了,你就能看懂人家在直觉状态下写的内容。就这么简单,而且不累,很轻松!诵读很养气、很提神。所以说,你要是觉得烦了、累了,不要去想,直接诵读,马上心平气和。我再跟大家讲,诵读是我心理治疗的一种很重要的方法。什么样的心理问题,只要一诵读,他都能化解。为什么呢?所有的心理问题都是从思虑来的,一不思虑,马上就没有问题了。
你就知道,我解决问题为什么那么快。简单!从哪里来的呢?不是我探索出来的。《大学》讲得很清楚,“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止是什么?止思虑。一不思虑,马上就有直觉了。直觉是最轻松的,直觉是最灵的,直觉是最有能量的。所以说,这五天,我的话你没有听明白,都不算损失,但你只要做到一条、听明白一件事情,就是诵读。你回家诵读,你就等于把握了一种读懂经典的重要方法。这种方法能够伴你这一生,从经典里面读到真理。就这个东西!为什么跟大家讲呢?无非是提起大家诵读的兴趣。我要不讲,你哪知道经典这么好玩呢?读经典跟玩一样的,要这么读,那就非常轻松、非常愉快了。回家去诵读,你把《了凡四训》诵读300遍,你都能讲《了凡四训》。就这么简单。
我是因为在讲《了凡四训》之前,用一年时间,天天诵读一遍《了凡四训》,我只是把我诵读的,读出来的心得跟大家分享。你要读一年下来,365天,你365个感悟也能分享了。简单!
天地之间,物极必反
学习最重要的是要知道求什么,其次是要知道怎么求。《易经》跟我们讲生命的起源。生命究竟从哪儿来的呢?“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生命从哪里来的?从易来的。这个“易”,你把它从甲骨文一看,上面是个“日”,下面是个“月”。跟你讲的,就是日月天地所生的。
人是从哪儿来的?天地所生的。老子在《道德经》里面讲得更加简单。人从哪儿来的呢?不是猴子变来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变来的。怎么变的呢?“一阴一阳之谓道。”那么这个地方讲的“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天地讲的是阴阳。那么这个阳是指天。
“天道亏盈而益谦”,这个“盈”就是满的意思。什么东西一满就盈了?水缸一满叫盈,人的贪心一强叫盈,满了!满了以后有一个现象会出现,它不会越来越满的,它会往越来越缺的方向去发展,就是亏了。亏在哪里呢?“天道亏盈而益谦”,往谦的地方走了。“谦”是谦虚的谦,但还有一个意思是欠缺。曾国藩给自己的书房起了一个号。叫什么呢?求缺斋!求缺斋就是求谦德。人只要有欠的心、有缺的心,这个人不会傲慢。所以,天道亏盈而益谦。人一满,人一骄傲,马上就要亏、就要缺。大家看中午的太阳,满了,它不会越来越满的。日过西头,一到中间以后,往西边偏了,越来越弱,越来越弱,最后太阳没有了。告诉我们,永远不要骄傲,一骄傲马上就亏,一骄傲马上就损。所以,“满招损”就是这个意思。这是自然的法则。天地也是按照这个法则运行。同样,“地道变盈而流谦”。地是讲阴的。比方讲黑夜,黑夜属阴。黑夜到很黑的时候,它不会继续黑下去的,马上转为白天了。所以,阳光总在风雨后,成功以后都是失败,这就是真理。一个人绝对不能骄傲。
以上讲的是天地之间。
人一傲慢,麻烦就不断
“人道恶盈而好谦”。我们都是这个心理,喜欢跟谦虚的人在一起,不喜欢跟傲慢的人在一起。即使自己很傲慢,也想交谦虚的朋友,没有想交傲慢的朋友的。所以,“人道恶盈而好谦”。
在北京,有一次有个女企业家来找我,她碰到一件麻烦事情。这个女企业家也很了不起,在一家公司做总经理。这个公司很大,这个人职务高,收入也高,学历也很高,40多岁,人长得也很漂亮,各方面都很好。遇到啥麻烦事呢?她就来问我,说,老师,我这么优秀,为什么我老公喜欢我们家保姆不喜欢我?问这个问题。我说,发生什么事情了?老公跟保姆好上了,把我抛弃了。她怎么想也想不通。她说,我老公要找一个比我强的、收入比我高的、本事比我大的,我心里还能平衡,哎呀,我不如人家,让位吧,竟然找我们家保姆,我怎么想也想不通。她是想不通啊!
后来我了解了,这个女的非常能干,老公的工作是她安排的。安排了工作以后,老公各种各样的关系也是她帮他联系的。对于老公她帮助很大,但是她对老公傲慢无比,叫老公向东老公不敢向西,叫老公骑马老公不敢骑驴,就这么样的。这个老公一点都找不到生命的价值。我们在座的男同胞很多。男人的价值在哪儿体现呢?英雄救美啊。能帮人叫有价值啊。他在家里帮不了老婆,常被老婆帮,他就觉得很没价值。而且老婆那么傲慢,他只能忍着,受不了。在老婆面前找不到价值,后来他发现在保姆面前能找到价值,就关心保姆、帮保姆去了。一帮保姆,马上就有成就感,价值感就出来了。保姆对他说,大哥你真好,你看你家这么有钱,你那么有本事,还那么瞧得起我,你真是好男人!在老婆面前从来没听过这话。老婆没说他是好男人,保姆说他是好男人,一下子那种成就感就找到了。所以说,人啊……老婆傲慢,保姆谦虚。人道恶盈好谦,只要谁谦虚,他就喜欢谁。
这个女的听完以后,全明白了:我输在傲慢上,保姆赢在谦虚上。所以,今天的女同志的的确确都很优秀,地位高,收入高,本事也大。这些都很好,但是有一件事情你千万要高度警惕,有本事不能傲慢,一傲慢祸马上就来了。
有句西方谚语讲得很好,“上帝让你亡,先让你发狂”。这个“亡”指的不仅是死,亡相!亡相有很多种,人不喜欢你就是你的亡相。为什么不喜欢你呢?很简单,你太傲慢了、太不可一世了。因为傲慢,不得人缘。做企业的也是这样子的,有钱以后还得修谦德。
“是故谦之一卦,六爻皆吉”。到了《易经》第十五卦谦卦的时候,六根爻,没有一根有祸的,圆满的。跟我们讲得很清楚,只有谦德,才能圆满人生,才能五福临门。
满招损,谦受益
讲完《易经》,了凡先生就给我们讲《尚书》了。
“《书》曰:满招损,谦受益。”这句话我们也熟悉,但是很难理解。因为很难理解,一般人做不到。曾国藩这一生,他最想追求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生命状态呢?“花未全开月未圆”!他很清楚,只要花一开,没有不谢的;只要月一圆,没有不缺的。这是真理!最好是花未全开、月未全圆,这个他能把握!
事上花开,心上花不能开
啥叫不全开、不全圆?曾国藩这一生当中就遇到花开月圆面临的生命危机。曾国藩这一生最大的功绩就是平定洪杨之乱,把洪秀全打败了。他振兴了晚清,也是中兴大臣。按理讲,打败太平军,他功劳大大的,他应该是高官任做、骏马任骑。但曾国藩成功以后,心里面忐忑不安。因为他很清楚,只要花一开,没有不谢的,成功之后就是失败。当时皇上对曾国藩起疑心了,说刚刚赶走一个洪秀全,会不会再来第二个洪秀全?意思就讲,曾国藩当时势力很大,你说能把太平军打败,要打败朝廷还有什么难处呢?皇上怀疑他!假如皇上这个时候下一道圣旨,赐曾国藩死,曾国藩真的很为难。不死吧,抗旨就是奸臣。死了丢这条命,算是忠臣。
这时候,曾国藩做了一件事情,把本来已经开的花马上让它不开。怎么做呢?解散湘军!湘军厉害,皇帝怀疑他势力太大了。他主动把湘军解散,本来开的花马上让它不开,一下子把他从危险的境地转危为安。所以,曾国藩很难得。带兵打仗能够善终的不多,他是其中的一个。怎么做呢?花未全开,开了也不让它开。
这话还很难理解,不过有些企业家已经意识到了,赚了钱之后,成功了,大量做慈善,把本来开的花做慈善。一做慈善以后呢?本来要开的花不开了,这个花还会越开越大。
北京大学经济中心的杨壮博士曾经问我一个问题。他说,老师,人生有拐点,股市有拐点,生意有拐点,这个大家知道的,问题是如何判断拐点,如果能尽早判断,我们就能够把握住人生。我想,在座的企业家,你们也经历过人生的拐点。如果能提前判断拐点,你就不至于从成功到失败了。他问我这个问题,我当时没有答出来。没想过!有一天在家里面吃饭,突然来了个灵感,一下子意识到拐点在哪里了-得意处!你心里面一得意,这就是生命的拐点,你的花开了。后来我就意识到曾国藩这句话的意思,“花未全开月未圆”。什么意思呢?事上的花开,心上的花不开,这叫花未全开。如果说做生意赚钱了,事情上花开了,心里面又得意,事上花开,心上花开,马上就垮掉了。
范蠡被大家称为文财神。范蠡和文种两个人共同辅佐越王勾践,打败了吴王夫差,报仇雪耻,立大功了。范蠡一看立大功,马上心里有数,灾难就在后面了。怎么办呢?他就想离开朝廷不做官、不享受荣华富贵了,然后带着西施到江湖上做生意。他想想,我一个人走不道义啊,我得把这事跟文种也说一说。他就找文种去了。他劝文种,咱别做官了,走吧!文种说,干嘛走啊?好不容易立功了,我还没享几天福呢,要走你走,我不走!
范蠡一看劝不动了,不能明说,你不走,我走!范蠡走了,带着西施把官一辞,做生意去!从此,范蠡就变成陶朱公了。过几天,文种遇到麻烦了。勾践找文种谈话,说,文种啊,当年你给我打败吴王夫差,出了十个招数,这招数厉害啊,我只用了三个就把他打败了,你还有七个,准备怎么用啊?文种一听就明白,皇上怀疑我了,怀疑我会用招数对付他。但是,这时候来不及了,越王勾践赐文种一把宝剑,让他自刎,还留个全尸。
人成功以后,一定是失败的。这个现象,北大方正的老总王选老早就发现了。现在王选去世了。当年我们还在说失败是成功之母的时候,王选就提醒大家,成功是失败之母。成功的时候就是失败。如果你不能确保成功不败,你的成功一点意义没有。成功的时候就是失败,而且比不成功更加痛苦。
古人有一句话,“由俭入奢易”,从穷人到好日子容易过来,“由奢入俭难”,从好日子到苦日子那就难过了,一般人都过不去,有的就自杀了。成功以后失败,死了都很惨,太痛苦了,每天在挣扎。所以,一定要有一种本领,确保成功不败,成功才有点意义。
稻盛和夫的六项精进
稻盛和夫这个人,的的确确是一个成功不败的人。京瓷集团50年不亏损。尤其在遇到全球经济危机的时候,京瓷集团能逆风而上。靠什么?后来我发现,稻盛和夫是修谦德的高人,确保自己事上花开,心上花永远不开。他怎么做的呢?有机会大家读一读稻盛先生的六项精进,这六项精进就是稻盛先生修谦德的功夫。所以,学稻盛哲学不学六项精进,你根本不能理解稻盛和夫。
稻盛和夫的六项精进是:第一条,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第二条,要谦虚不要骄傲;第三条,天天反省;第四条,活着就要感恩;第五条,思利他,积善行;第六条,乐观。这六条是修谦德的。
我们看第一条,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努力干什么?努力帮人!越帮人就越有谦德,而且是比任何人都努力帮人。这个谦德深厚!稻盛先生很清楚,创业的时候,大家都容易帮,一旦成功以后,我们就想享福,很少再想帮人了。穿草鞋的时候努力,一旦草鞋变成皮鞋,人就享福了,就要去卡拉OK了,就要去喝酒去了、找女朋友去了,哪有时间努力去啊?马上就败了。事上花开了,心上花也开了,马上就失败了。确保自己一直处于努力状态,而且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这是什么概念呢?我们全班500位同学,只要有一位同学比他努力,他都会认为自己不够努力,我要超过你们才叫努力。天天跟人学努力帮人,这种人谦虚,没有懈怠。
第二个,明明白白告诉你要谦虚不要骄傲。人一旦成功以后,那个傲慢气、那个得意忘形的样子马上来了。不可一世,就认为自己最有本事,看人都不顺眼了,就开始批评人、开始责怪人、开始怨恨人了。稻盛先生提醒自己,一定要谦虚,不能骄傲。
那么怎么做到呢?第三条就是方法-天天反省!稻盛先生从年轻时候一直到现在,还天天反省。一旦反省出自己傲慢了,回到家里面,对着洗脸的镜子,就说“混账”,骂自己一通。你怎么能骄傲呢?用这个方式,确保自己每天能觉察到是谦虚还是傲慢。所以,能够反省的人有谦德。我们常常只是从表面上反省,实际不反省,这就傲慢了。
第四,活着就要感恩。稻盛先生一直认为他的成功都是大家的努力,并不是他的功劳。没有大家的努力,谁都成功不了。事事处处觉察到人家对自己的恩德。人只要一感恩,不会骄傲。如果你觉得你对人有恩,你马上就骄傲。而我们恰恰总觉得对人家有恩。你看,爸爸妈妈对孩子,他觉得对孩子有恩,马上就对孩子进行强势管理,必须要听我的,不听,翅膀硬了,白养你这么大了。你看看,傲慢就来了。很多企业家也是这样子的,你们吃我的喝我的,怎么还不听我的?好像公司都是你给他们养活的。你哪知道,他们是一个订单一个订单做起来的?没有想到!所以说,活着就要感恩修谦德。
第五,思利他,积善行。“思利他”,以人为中心叫谦虚,以我为中心就傲慢。天天想帮人,这是谦德。时时想着人帮我,这是傲慢。所以说,稻盛先生六项精进只修一个东西-谦德,确保自己事上花开,心上花不开。
第六,乐观。遇到再大的苦难,不怨天,不尤人,有信心把它度过。我们遇到困难就怨人了,没信心啊!
稻盛先生就是曾国藩讲的典型的花未全开月未圆,事上花越开越大,心里面的花一直没有开。这就是我们讲的他的谦德功夫。
心上花不开的三种方法
在生活当中,我们如何做到事上花开心上花不开呢?如果不把方法跟大家讲到,你回去也很难做到。所以,下面介绍三种方法。大家回去做,做到一分,你就确保成功一分。
第一个方法就是惜福,珍惜眼前的福气。
你现在做生意发财了,这叫事上花开。但是挣钱多、花钱少,心上花不开。如果一挣钱,马上就过奢侈生活,就买好车,就过一些我们讲的高档生活,你事上花开,心上花马上开了,开了没有不谢的。所以,要惜福。弘一大师曾经讲过,他说“惜衣惜食未为惜财,乃为惜福”。少穿一些衣服,少吃一口饭,少喝一杯酒,少抽一包烟,不是省钱,而是惜福。这大家不理解。惜福虽然省下钱来,但是心上他有谦德。
我记得在北京,我有一个朋友,有一天来听我讲《中庸》、《大学》,也讲惜福。听完以后,他回家就做了一件事情,原来都是司机给他开车,后来他就跟司机讲,说你明天不要来接我了。司机问他说,老板,是不是我犯错误了?他说,你没犯错误,我犯错误了,我太奢侈,生活太浪费了,以后公司有事,我用公司车,公司没事,我就坐公交车上班。他住别墅,以前9点上班,他9点半才到。后来提前一个半小时从家出来,坐公交车。他第一次坐公交车的时候,那个体验特别深刻。他一上车,就觉得怎么那么多人?怎么还有一股味道呢?怎么还人挤人呢?心里面的怨恨马上上来了。再转念一想,谁让你坐公交车的?后来他遇到我的时候,他就跟我讲说,老师,企业家赚钱之后,去傲慢最快的,就是坐公交车,一坐公交车,马上就不傲了。在挤公交车的时候,省的不是钱,去的恰恰是傲慢,修的恰恰是谦德。
所以,我们很多企业家后来做义工。我在这里办《了凡四训》班的时候,几乎每一次都有企业家来做义工。干的是什么活呢?干的是最粗最脏的活。我记得在这个天目湖办班的时候,有几个企业家一下听明白了,我们太傲慢了,现在要修谦德。怎么修?他们专门来做门童,就跟大家现在每天早上鞠躬欢迎同学入场一样,他们就干这个事情。一天不知道鞠多少躬。五天躬鞠下来,你问他累不累?不累!下次来不来?来!太舒服了。为什么舒服呢?学谦德就舒服了。越做越欢喜,就来鞠躬了。以前从来不鞠躬。
所以说,当我们发财以后要少花钱,省的不是钱,去的是傲慢,修的是谦德,可以确保事上花开,其他花不开。
华人首富李嘉诚先生也是这样子的。你注意看,李先生办公室有一幅字,上面写的是什么呢?“立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李先生很有钱,干嘛享下等福?享什么上等福享不了?人家很清楚,事上花开,心上花再开,马上就花谢了,月圆就缺了,没有人逃过的。所以,他把大笔的利润都用来干什么?用来做慈善!不用来自己享用,而用来帮人。所以,李先生的这个善款主要用于两个方面:一用于医疗,二用于教育。一是救人,二是救心。所以,人家的事业越做越大,花开没有谢。为什么呢?心上花没有开!关键要保证心上花不开。
今天很多企业家自己或许还能做到省吃俭用,但是对于孩子确实大手大脚。我在办49天班的时候,有一个企业家,是国外来的。他小时候家里面穷,漂泊到南洋去谋生,后来发起来了,事业做得很大,在当地影响力很大。他就动了一个心,我小时候吃苦,我不能让孩子吃苦。他就跟孩子讲,想吃什么跟爸爸讲,爸爸给你买,上天都给你搭梯子。现在孩子都过来学传统文化,他一下子转弯了,他不奢侈了。他自己跟我们讲,他说,我是恶人,什么坏事都干了,会做恶梦,现在发现恶梦不能做,要做美梦、做好事了。但是,他的孩子再转就转不过来了,还是天天享受。他急死了!你哪知道,当你给孩子花钱的时候,你的孩子这个花早就开了,从小就把花开掉了,长大哪有福呢?
所以,典籍里有一句老话,“宁吃少年苦,不受老来贫”。少年时候吃苦,老来有福啊!少年时候把福都享完了、把钱都花完了、把花都开掉了,这个人以后还会开花吗?不会开了!你们有没有发现,有钱人家的孩子不爱读书、不爱学习。为什么呢?不是大脑不聪明,不是智商有问题。好学、学习成绩好,本身是一福。你哪知道这是福呢?我们很多父母不了解,一看孩子不好好学,给他送贵族学校。花更多的钱,损更多的福。他根本就不可能好好学的。
这个秘密曾国藩在家书里面早就讲到了。曾国藩27岁考取进士。考取进士以后并不是马上能做官的,要候缺,上面有人退,他才能补上去做官。所以,那段时间他只能拿基本工资,没有岗位津贴,生活很清贫。他当时住在二环南横街这边,就是现在的王致和酱豆腐厂址这边,经常没有钱买书,就跑到报国寺这边来转悠,看看有没有旧书卖,常常跟人家借钱,才能把日子过下去,当时就这么清贫。正好他爷爷生病了,弟弟曾国荃写信告诉他。他就回信问弟弟,爷爷的病情如何?弟弟回了封信,说爷爷的病已经好了。他又回了一封信,在这封信里面讲了一个很重要的生命现象。曾国藩说,幸亏我没有得官,否则运气泄得太多。做官本身是一福,你做官等于你把家族的福用在你做官上了。现在呢?我还没做官,运气没泄掉,否则爷爷的病好不了,兄弟子侄的学业也无所长进。幸亏我没漏掉,现在这个福气就变成爷爷的健康了,又变成兄弟子侄好学,学习成绩就好了。你现在才知道,原来好学是福气。
今天很多父母给孩子吃好的、用好的,在北京特别明显。你看有的孩子,有钱人家的孩子,一套衣服5000多,一双鞋子2000多。常常坐好车,出入高档场所。多享一分福,多花一分钱,等于小孩从小花就多开一次。开完了,以后就开不了了。
以前我也不了解这个情况,在北京给大家讲课,大家爱听。有的企业家就特别照顾,用好车来接送。我一开始也是享福,什么好车都敢坐。后来才意识到错了。我这边讲课积点福,那边我一坐车,全用掉了。我要把福用掉了,父母的福在哪里呢?妻儿老小的福在哪里呢?根本没有福给他们了。后来我就跟他们讲,只要地铁能到的地方,我自己来,不要来接了。我心想,积点福给家人用吧!福气是可以转移的。
所以,在孩子身上要少花钱,够用就行了,千万不要用钱来诱惑他,也不要用钱让他过所谓的好日子,否则从小把他福气给漏掉了。这就是讲的,要做到花未全开月未圆。事上花开可以,成功了,心上花永远不要开。要保持惜福的状态,够用就行。
那么,下等福,究竟多少叫下等福呢?也有一个指标。一开始我不理解,后来想明白了。你把你的收入分成三等分。比方讲,你一年挣1000万。现在把1000万分三等分,每一等分333.3万。第一等分这个钱不归你用。归谁用呢?用来供养祖宗。祖宗有德,儿孙就有福。这是祖宗积的德,在你身上变成福了。这个事情,曾国藩看得很清楚。曾国藩兄弟五个,曾国藩、曾国荃、曾国潢、曾国葆、曾国华。这五个兄弟,在清朝末年,道德学问,功名富贵,都是受大家认同的。尤其是曾国藩和曾国荃,地位很高,权倾天下。曾国藩就提醒兄弟说,我们富贵了,我们是家族这个树上开的花,种树的不是我们,养树的也不是我们,开花结果的是我们,我们在享祖宗的福,一定要惜福。曾国藩惜福到什么程度?一件袍子穿30年,竟然没有换。女儿曾纪芬到南京去看他,就是现在的总统府,他看女儿穿一条新的裤子,就跟女儿讲,你有多大的福,穿那么好的裤子?赶紧换掉。女儿很委屈,这条裤子是她嫂子穿剩下来给她穿的,曾国藩都不让她穿。
恰恰曾国藩的几个女儿当中,曾纪芬的福气是最大的。哪来的呢?爸爸从小给她省下来的。曾纪芬的老公是当时的两江总督。她的儿子聂云台,中华总商会会长。所以,一个女人有没有福,看她爸爸是谁就知道有没有福了,看她嫁给谁就知道有没有福了,看她生的儿子是谁就知道了。这个女人太有福了。福从哪里来呢?从小爸爸给她省下来的。所以,对女儿、对兄弟他一直强调惜福。那么这个钱干什么呢?这个钱不归他花。
范仲淹很了解生命的真相。这些人对生命都很了解。范仲淹做大官以后,把自己的俸禄拿出很多来。干什么呢?买义田。买义田以后,专门给范家种不起地的这些亲戚来用,不用他们交租。范仲淹自己讲,从我们自己来看,他是他,我是我,好像两个人,从祖宗来看,都是后代,祖宗不愿意看哪一个后代过穷日子。所以,真正的供养祖宗,不是每年的清明节买点花、买点果,而是把祖宗的后代都照顾好,让祖宗放心。这叫供养祖宗。
所以说,我们自己的钱不能自己用,有一部分要来照顾亲戚兄弟姐妹的,还有一部分是用来养育祖宗的后代的。虽然是你儿子,但是你不要把他当儿子看,你要把他当祖宗的后代。祖宗靠他传家的,你一定要把后代养育好。怎样才叫把后代养育好?不是给他吃好、用好,而是要给他积福。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你把那个333.3万,用来干什么呢?用来做善事,把福留给子孙,千万不要把钱给他。否则,钱花掉了,从小花开,以后花不会再开了。
司马光讲得很好:“积金以遗子孙,儿孙未必能守。”你不要为儿孙挣钱,你只要为他积福就可以了。“积书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不如积阴德于冥冥中,以为子孙长久之计。”什么叫阴德?做好事不留名,福就留给子孙。这才叫真正养育子孙。
还有一等分,那是你能用的。那两等分都不归你用。这个叫下等福。上中下,你只能用其中一份。今天大家没有这个概念了,挣了1000万,不行,再借个2000万。靠借钱过日子,等于说把未来的福提前用掉了,你的花提前开掉了。今天开了花,以后不会再开了。这一点大家很清楚。
在北京,前几年存在一个现象,职业经理人非常受欢迎,很多公司都聘请这些经理人。用什么方式呢?挖墙脚,高薪聘请。后来发现,这些经理人来了以后,没有给公司做什么贡献,反而带来很多麻烦。当时就有人说,这些人在社会是不是水土不服?哪里是水土不服?稍微懂一点花开就要谢、月圆就要缺的道理,你就马上明白了。这些人原来在那些公司里面都是建功立业的。建功立业,花都开掉了。你看不到这一点,你把他挖过来,他不会再开了。他是已经开过的花,你见过开过的花再开吗?没有啊!在人家那边开花,跑你这儿来发工资,你干的是傻事情。
最好是什么人呢?含苞待放的!但是你得有这种眼光。等我们讲“惟谦受福”时你就知道,怎样的人叫含苞待放。不要用开过的花,要用含苞待放的。
这是讲的第一条,要惜福。惜福恰恰是修谦德,恰恰是最大的福气,做到花未全开。
第二个就是我们讲的,要向农民学习。
农民他很清楚,地里面打的庄稼,他不会都吃掉。一定挑出最好的,干什么?明年继续播种。我们这些企业家赚的钱,你不能都用来投资的,有相当一部分是用来“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做善事的。投资跟做善事不一样。做善事只为帮人,投资是谋利。动的心态不一样,财的性质也不一样,结果也不一样。帮人不图回报叫善,帮人图回报叫利,不是一个概念。你要把钱用来帮人,跟农民一样继续播种。今年收获了,明年拿收获的再播种。明年收获了,拿收到的再播种。你一定会做到事业代代兴盛,花永远不衰。就这个道理!没有别的方法,向农民学习。
第三,直接在心法上下功夫。
对于财富,对于收入,看你什么态度,就知道你有福没福。福和没福,谦和不谦,都是从心上讲的。现在有三种心态,大家做选择。第一种心态,想少干活多拿钱。现在很多人有这种想法。有不少考公务员的,问他们为什么考公务员?少干活,多拿红包,就为这个事情。第二种心态,多干活多拿钱。第三种心态,多干活少拿钱。哪一种有谦德呢?第三种!
王凤仪先生在世的时候,也给人家打长工。王凤仪非常忠于职守。这个人很有职业操守,对东家非常负责任,工作仔细,态度积极。打头的就笑话他,打头的就是小组长,他是组员。打头的笑话他什么呢?他说,你拿的钱比我少,你干的活比我多,你这个人是傻子,
你吃亏了,不要那么努力。王凤仪先生很清楚,他说,我没有吃亏,你吃亏了,你拿的钱比我多,你干的活比我少,你亏了。那个人听不懂。这一听不懂,30年就过去了。后来王凤仪在东北大办女子义学,一下子蔚然成风,办了800多所女子义学。所以,没有福气的人,善事也做不成,做善事也靠福啊!他参加女子义学开学典礼,县长、副县长、军政要员到火车站迎接他,那个气氛很热闹。人气旺,福气大。在看热闹的人当中,正好看到过去那个打头的,现在人已经老了。他也看到王凤仪先生,这不是王老二吗?王凤仪排行老二。人家现在不是王老二,人家是凤仪先生了,身份都不一样了。王凤仪也看到打头的,和他寒暄,就问他,你现在过得怎么样啊?打头的把头低下了,哎呀,别提了,过去还能做一个小领导,打头的,现在连打短工都没人要我了。以前给人家打长工,现在短工都没人要了。他以为是自己老了,没人要他了。哪里是呀?王凤仪先生说,没福了。王凤仪就讲,我说的吧,你吃亏了吧,你当时少干活拿钱多,你把福都用掉了。这一次打头的就听明白了,我真吃亏了,你占便宜了。他就问王凤仪,那我该怎么办呢?王凤仪说,从今天开始,你背上粪筐,看见地上有粪你就捡起来,不管谁家,把粪堆上去,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这次这个打头的没有怀疑,第二天背着粪筐捡粪去了,看到谁家粪堆就堆上去了。大概过了半年以后,有个财主很纳闷,说我家这个粪堆,怎么有人老在这儿堆粪呢?就打听这是谁干的。管家跟他讲谁谁谁干的。他说,这个人不错,让他到我们家来工作吧。你看,信任他了,有人气了。管家怎么说?他太老了,啥事都干不了。你说东家怎么讲?就是因为老,吃不了啥东西,拿来养吧!当蜜蜂,有人养了。凭什么?就凭多干活少拿钱,把福就积上来了。
少干活多拿钱的,那个心态就是傲慢的心,损福最大的就是这个心。这种人从大学毕业一出来就面临失业。为什么呢?没福!多干活多拿钱,行,但是没有积下一点福。只有一种情况,多干活少拿钱,因为修谦德,福积得厚厚的。就这个原理!
所以,我们现在做企业,你要会定价。定价最能看出一个企业家有德没德。这个是稻盛和夫在经营12条里面讲得很清楚的,看企业家会不会定价。没有德的企业家,产品很一般,价格定得很高,一看就没福。产品很好,定价很优惠,你有福!完全跟你心态有关系。
王凤仪讲,利过半,不算善。你没福!所以,我们在定价上,把握住谦德,要多干活少拿钱,要薄利多销。只有薄利才能多销,厚利马上就把你的福开掉了,花一开马上就谢掉了。所以,做生意处处是学问。都在一个谦德上下功夫。心上花不开,事上花越开越大。稻盛和夫50年不亏损,原因在那里?就是谦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