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量断根程度的标准
断根的危机知道了,下面大家要反思一下,我的根断了几分啊?得想自己了。判断我们自己的根断没断,标准很重要。标准在哪里呢?不在你,不在我,在《弟子规》。《弟子规》1080个字、113件事情,其实就是我们判断自己断根还是连根的一个标准。
《弟子规》很难读啊,从某种意义来讲,比《了凡四训》还难读,它讲的是事,理很深。好多父母以为《弟子规》是孩子读的,这种认识大错特错。《弟子规》是什么?《弟子规》就是《论语》。宋朝的宰相赵普讲,“半部《论语》治天下”。谁治天下?做官的人治天下,做父母的治天下。不是给孩子读的,是从小读到大的一本书。
《弟子规》总叙上讲得很清楚,“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这句话哪来的呢?就是《论语》里面的一句话。“子曰”,就是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因为理论太深,怕大家不理解。到了清朝的时候,有一位叫李毓秀的老秀才给《论语》这句话做了一个注解,就是今天大家看的《弟子规》。《弟子规》本身就是《论语》啊!
所以,大家千万不要以为《弟子规》只是给孩子看的,《弟子规》是治国平天下的一部宝典啊。它解决什么问题呢?专门解决连根养根的问题,它是连根养根的手册。我们来对照一下,你马上就知道《弟子规》对于我们连根养根太实用、太重要了!
尤其是“入则孝”这一篇,第一句就讲,“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是看一个人断根还是连根的指标。尤其是第一句话,“父母呼,应勿缓”,这个“呼”和“应”,本身是一种连接。父母呼我们,我们有没有应呢?应就连接,没应就断掉了。跟打电话一模一样的,电话号码拨通了,如果对方没人接,没人接就不通,不通就断掉了。依这个标准,我们从小到大,父母呼,我们没有应的。你想想这些事情,太多了。只要有一次不应,就断一次根。两次不应,断两次根。从小到大,我们断了多少次根呢?甚至父母呼我们,我们还有怨言。有时候爸爸妈妈喊,“小强吃饭了!”小强怎么样?“烦死了,没看我打游戏啊?”断根断得更严重。这是标准啊!
你一对照《弟子规》,马上就知道自己根断了还是连了。断在哪里?连了几分?清清楚楚!所以,认识生命从哪里开始?从认识自己断根连根开始!把根断掉的地方找到,我们就能很好地把根连上。
《弟子规》上面讲,“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千万不要背着父母做事情,做任何事情都要向父母禀告。不敢向父母禀告的事情,你就不能做。心中有父母,立命就有根了。如果背着父母做事情,你的根老早就断掉了。
我小时候不懂,常常背着父母干事情。我小时候特别喜欢斗蛐蛐,斗蛐蛐要赢人家的,一定要逮很厉害的蛐蛐。到哪里逮很厉害的蛐蛐呢?有人就跟我们讲,到坟地里面逮。坟地里面的蛐蛐是吃死人肉的,很厉害。所以,一大早,天蒙蒙亮,踩着露水,那个时候我们住玄武门,中央门那一带还是荒地,现在盖高楼大厦了。一早到那儿逮,逮着之后,回来跟人家斗,一斗就把人斗输掉了。高兴呀!有一天赢了,斗完蛐蛐回家,走到半路碰到我爸爸。我爸爸问,什么东西呀?我说,蛐蛐罐。我爸爸飞起一脚就把蛐蛐罐踢飞掉了。当时我心疼死了,从此以后不敢把蛐蛐罐带回家里了。放到哪里呢?放到我奶奶那边,我奶奶保护我。那一天我爸爸去我奶奶家,我心“咯噔”跳起来了。我心想,蛐蛐千万别叫,否则就没命了。背着父母做事情,心就是不安的,心就是慌的,能量就亏掉了。所以,你就知道,背着父母做事情伤的是能量,损的是福气。所以说,一定不要背着父母做事情。
四川有个企业家叫刘永好,兄弟一共有四个一言、行、美、好,这哥几个事业非常有成就。他们事业之所以兴盛,跟他们连根养根有关系。他们给爸爸妈妈塑了组雕像,把这尊雕像安放在他们的工业园区里面。每逢要做大的决策、开重大的会议,他们不是在公司里面,也不是在办公室里面。在哪里开呢?在父母的雕像底下开。为什么呢?显而易见,做任何决定一定要让父母知道,不能让父母担心,不能让父母操心啊。就像过去做重大决策,一定要去祠堂,要向祖宗禀告。心中有父母、有祖宗,这个人立命就有根了。
还有一种方法比《弟子规》更容易帮我们判断。因为《弟子规》的确很深,不是大家一般容易理解的。这个方法是我们在做心理辅导的时候用的,非常简练。你只要通过这两个方法,你马上就可以知道自己断根连根的状态了。
第一个,看父母对你的满意度。如果爸爸妈妈对我们百分之百满意,你的根就没断。如果对你百分之五十的满意,你就断了百分之五十.满意度就能看出来。还有一种方法呢?看你对爹妈的满意度。如果你嫌弃爹妈,你就断根了。你有百分之三十的嫌弃,就断了百分之三十。如果你有百分之七十的嫌弃,你就断了百分之七十。从满意度上你能准确判断断根连根状态。
所以,你只要静静一想,马上就能知道自己的断根状态了。这个方法简单。《弟子规》很严密,需要系统学习,你才能掌握。
不管是《弟子规》还是满意度,我们都要做一件事情-判断自己根断了还是连着。这是认识自己的一个重要方式,从根本上来认识。我们今天断根了,最重要的事是想办法把根连上。坦率地说,断根的原因不是我们造成的,没人教你啊。但是连根却是你今天的现实任务,无论什么原因断根,你今天都要想办法把根连上。连上以后,你就根深业茂了。
西方文化也讲连根养根
讲到这个地方,有不少人有疑惑,说,中国人讲孝道,但中国却落后了,西方人不讲孝道,西方很发达。在“五四”以后,也有这种声音。所以,后来有一批人说要提倡不讲孝道,认为孝道是吃人的。好像一讲孝道,人就变得没有骨气、没有个性了。
其实我们不了解西方文化。如果你了解西方文化,你就会发现,整个西方文化也是建立在孝道基础之上的,也是因为孝道做得好才能振兴的。西方文化主要是建立在基督教基础之上的。你把基督教的精髓《圣经》打开来看,你就明白了。
《圣经》的第一篇“创世纪”,这一篇专门是讲连根养根的。这个故事很简单,天父耶和华,照着自己的想法,用泥巴捏捏捏,捏了个人。然后吹口气,这人活了。谁呢?亚当!这就是讲的人类的始祖。假如不吐气,这个人是死的。西方文化也离不开气啊。亚当诞生以后,天父耶和华觉得亚当太孤单了,再给他配个老婆吧。从亚当身上取下一块肋骨,然后和着血、裹着肉,就变成夏娃了。
好多人都说,这是不是神话?你说是神话吗?也是!什么叫神话?只有神才能听得懂的话!人哪能听得懂呢?就跟我们人说话小鬼听不懂一样,这个境界的确很高。如果你读过《易经》,就会知道亚当、夏娃不算两个人,讲的是阴阳两性。
天父耶和华造了亚当、夏娃,就跟他们讲,现在你们生活的地方叫伊甸园,你们在里面可以尽情享乐、幸福生活,无忧无虑,但是伊甸园里面有一棵明白善恶的智慧树,树上的果子你们坚决不能吃。亚当、夏娃答应了。这个爸爸一走,蛇就过来诱惑亚当、夏娃了:干嘛听你爸爸的?你要吃了智慧树上的果子,你不是跟你爸爸一样智慧了吗?你跟你爸爸一样智慧,想干什么,想做什么,都不用经过他同意了。一开始亚当还有觉悟,他想起《弟子规》里面的话了,“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他没有吃。后来蛇继续诱惑他们,挡不住诱惑,把树上的果子吃掉了。这一吃掉,就被天父耶和华逐出伊甸园。
伊甸园翻译成今天的汉语就是乐园。你不要以为伊甸园是个地方,有一堵墙一个大门,不是的!伊甸园讲的是一种生命境界;无忧无虑的境界,充满信心的境界,没有恐惧的境界。中国有首歌唱得非常好,“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个宝。投入妈妈的怀抱,幸福享不了。”离开妈妈的怀抱,恐惧受不了。所以,你就知道,亚当、夏娃之所以被逐出伊甸园,不是门一开把他逐出去,而是从信心状态马上堕落成恐惧状态,断根造成的。这一下子听明白了,原来也是讲连根养根啊。
我这次在温哥华,去了基督教的教会。香港的杨神父就跟我讲了他们基督教对于连根养根的认识。他们认为,人本来是幸福的,无忧无虑,什么都不要求,一旦人有所求,就开始堕落了。他举例子给我听,说一个人家的小孩在妈妈的肚子里面,他不用想要吃什么,到时候就有营养供应他,想吃什么都有了,他在妈妈肚子里面不要求的。人不求就乐,求就不乐。哪个孩子在妈妈肚子里面求呢?不要求,一切都拥有。跟在天堂里面一样,一样都不缺。他就讲,教徒在天主的怀抱里面就是这种状态。现在呢?只要孩子一离开妈妈的肚子,一来到这个世界,就马上求了,求名求利,这就开始堕落了。所以说,跟我们讲的意思基本上是一样。
只要再跟父母连接,你的信心就不缺。缺就是没有信心了。一样都不缺,就是信心具足的安乐状态。所以说,你发现基督教的教徒礼拜天到礼拜堂,礼拜谁啊?礼拜天父!我们到祠堂祭拜谁啊?祭拜祖宗!无论祠堂还是教堂,都是完成一件事情。所以说,东西方文化都讲孝道。
而且,西方人对孝道的研究也很深入,只是过去我们不了解。我们这边正好有个资料,美国有个学者在1900年研究了美国两个家族的发展史。这两个家族中,有一个是基督教的家族。所谓基督教的家族,就是信奉上帝的、连根养根的。还有一个呢?是著名的无神论家族。这个学者研究这两个家族在1700年到1900年这200年当中的发展状况。研究的结果,我看了以后非常吃惊,非常能够反映出根深业茂的这种状态。基督教家庭在这200年当中,一共出生了多少人口呢?1394人!无神论家族只有903人。从人数上,就体会到一个兴盛一个不兴盛。这是从数量上讲的。从质量上来讲,差距就更明显了。基督教家族,就是连根养根的家族,在这200年当中一共出现100位大学教授。无神论家族、断根的家族呢?出现了310位流氓。连根养根的家族14位大学校长,无神论家族440位性病患者。断根跟好色是紧密连接在一起的,西方也是这样的。连根养根的家族70位律师,无神论家族130位坐牢的。连根养根的家族30位法官,断根的家族7个杀人犯。连根养根的家族60位大夫,断根的家族100位酒徒。连根养根的家族60位作家,断根的家族60位小偷。生活的处境完全不一样,地位都不一样。一个根深业茂,一个断根枯萎。连根养根的家族在这200年当中一共有300位牧师、神学家,断根的家族出现了190位妓女。男的好色,女的一样好色。连根养根家族三位国会议员、一位副总统,断根的家族有20位商人,其中有一个还是在监狱里面学会经商的。你看,这两个家族在人数上、质量上差距太大了。什么原因呢?一个有根,一个断根。西方人对于连根养根的研究也非常深入。
不但西方文化建立在孝道基础上,整个宇宙都是以孝道为伦理的。所以说,孝道是宇宙的伦理。我们生活的地方叫什么?地球!地球绕着谁转呢?地球绕着太阳转。如果哪一天地球说我不想绕太阳转了,你就飞出去了。这一出去,生活在地球上的人都得吓死。太阳绕着谁转呢?太阳绕着银河转。一定是有根啊,不会没根的。我们绕着谁转?我们绕着祖宗转。
中国人对于孝道的教育是非常深入的。你看教育的“教”字怎么写?左边是个“孝”,右边是个“文”。教育的根本就是让每个人连根养根、根深业茂。
连下象棋都在进行孝道教育。我们在下象棋的时候,有没有下到孝道来呢?如果下出孝道来了,这个棋下得真有价值。这一盘棋,哪两个棋子最厉害的呢?车马炮再厉害没有用啊,如果这盘棋丢了一个子,这盘棋就输了。哪个子呢?老将、老帅!老将、老帅是我们的命根啊,是我们的父母祖宗啊。如果我们心中没有父母祖宗,你就输了这盘棋了。车马炮的作用是什么?保护老将、老帅!老将、老帅是传家业的,要让祖宗的家业代代相继、世世兴盛,这是他的职责。如果车马炮光顾自己跑得欢,根本不顾老将、老帅,要你干嘛?没意义啊!所以,下象棋就教我们连根养根,要我们念念想着保护老将、老帅。这是人生的意义。你看,中国人在孝道的教育上几乎无处不在。
帮父母改过是第一孝
怎么连根呢?总的原则还在《弟子规》。所谓连根,就是孝亲敬祖。
怎样才叫孝亲呢?《弟子规》上说,“亲有过,谏使更。”父母有过失,能帮父母改过,就是对父母最大的报恩。孝敬啊!
这个过去没人跟我们讲过。《弟子规》上怎么说的?我们过去以为帮父母买点水果、买件新衣服、带他旅游、买套房子给他住,这就是孝敬。小孝!真正的大孝,是帮父母改过。父母有没有过失呢?当然有过失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的父母就像一块玉石,假如这块玉石有瑕疵,品质不高,我们帮着去掉瑕疵,那父母的这块玉石品质就高了啊。所以说,帮父母改过是第一孝。虽然百善孝为先,孝里面还有第一孝,就是帮父母改过。
这个话一般人说不出来,都是圣人说的。孟子在讲孝道的时候,特别讲到“不孝有三”。我们只记得“无后为大了”,另外两条不知道。另外两条,一条是“家贫亲老,不为禄仕”,家里没钱,父母又老了,你还不去工作赡养父母,不孝!另一条是“陷亲不义”。什么叫不义呢?犯错误了!父母犯错误,做儿女的不劝他,反而任他胡搞,你不孝!
什么是父母最大的过失呢?父母的脾气不好,怨气太大,这是他的过失。大家想一想,我们的父母是不是有这个毛病?有啊!“盛衰在气象。气象盛,虽饥也乐。气象衰,虽饱也忧。”今天的父母忧的多、乐的少。你要帮他把过失改掉,从忧转为乐。
说父母脾气不好,这个提法也不是我发明的,我没有这个本事。《弟子规》讲得很清楚。所以,大家一定要读经典。不需要探索的,也不需要研究的,只需要学习!《弟子规》上说,“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父母憎恨儿女,首先他动了憎恨之气,其次才是恨儿女。如果能把父母的怨气、怒气给化解了,你就是孝子。这个用的是舜帝的典故。舜帝用了20年的时间,把父母的怨恨之气给化解了。他是孝子,他是圣人啊!
《了凡四训》里面也讲了这个问题。“远思扬祖宗之德”,这是对祖宗。对父母呢?“近思盖父母之愆”。“愆”就是过失的意思。“父母之愆”就是父母的过失。“盖父母之愆”,就是帮父母把过失改掉。都是这个原则。所以,不读经典,你不知道在第一孝上来行孝。
今天的父母普遍有什么过失呢?我在2008年的时候,用一年的时间专门研究中国的养老问题。在研究当中,我发现在养老当中出现很严重的危机。今天的父母在养老当中,养花养鸟,养狗养猫,就是不养志向,没有志向!人一旦没有志向,气就衰了。志气志气,有志就有气,没志气就衰了。我们常讲,老不是问题,衰才是问题。怎么衰了?志向一衰,志夺气衰,命就绝了。所以,志向对于每个人都很重要,不管是老人还是孩子。《论语》里面讲,“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人一旦没有志向,整个人生缺乏活力,过得是迷茫混沌。老人也是这样子的。很多老人活得是什么状态呢?每天活着,没有一点朝气,没有一点希望,每天混吃等死。
北京我有一个朋友,他爸爸跟他住在别墅里面。早上儿子开车上班去了,爸爸没事干,拿个小凳子到马路牙子上一坐。干什么呢?数汽车。数到中午回家,下午再来数。没事干,一点没有朝气,气衰了。过去讲“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马老了跑不动了,身在马厩里,心还在做千里马,叫有志向,这个没有衰啊。
看我们的父母有没有衰,方法很简单,你拿《弟子规》、《了凡四训》给你爸爸看。爸爸,《了凡四训》不错,读读吧!你看你爸爸怎么回答。如果你爸爸这么回答,“哎呦,儿子,这书好,我好好学习学习。”还想学,没有衰。如果爸爸一看《了凡四训》,“哎呀,我都黄土埋在脖子,还学它啥意思。”一听不想学,肯定衰了。所以,学者不衰,衰者不学。
我太太的奶奶,老人家也是长寿啊,97岁去世的。老太太长寿的原因很多,其中有一个原因非常明显。老太太有一个女儿,1949年跟先生去台湾了。先生在台湾“总统府”做事情,老太太最喜欢这个女儿。从此跟女儿杳无音讯了,心里面老是惦记着女儿。什么叫惦记啊?惦记也是一种志向。后来和台湾通邮了,台湾的女儿写信回来找。第一次没找到。第二次找到以后,老太太一看女儿写的信,多少年了,再看到女儿的照片,特别欢喜。听说女儿生活也不错,把对女儿的惦记放下了。这一放下,第二天就走掉了。所以,只要一没有志向,气象马上衰。
今天的老人就是气衰了、志衰了,没希望了。所以,一定要想办法让我们的老人重新点燃生命的志向,才叫有意义啊。
这是帮父母改过。
老人的使命是传家
如果你把这个想法、你知道的这个真相讲给父母听,说,爸爸,晚年养老要有志向啊。你爸爸就跟你讲了,儿子,你讲得是不错,你看我点燃什么志向比较合适呢?让我发财?我都89岁了,发什么财啊?你让我做官,人家不让我做啊。你让我点燃什么志向呢?你发现,找来找去,找不着志向给爸爸点燃。还是没有志向。人老了没有志向,最大的问题是老年人对生命真相不了解。他认为自己是夕阳了,夕阳无限好,我是黄昏人。你叫他点燃志向,他怎么点燃啊?只要老人认为他是夕阳,这个志向永远点燃不了。那问题在哪里?老年人究竟是夕阳还是朝阳?这个问题不能弄错。
我们很多人都觉得老年人是夕阳,连整个社会都认为老人是问题——老龄化问题!这个看法不对。我告诉大家,老人从个体上来讲,他如果认为自己是个个体的话,他肯定是夕阳了。如果你把老年人放在家庭传承的系统里面看,老人是家族传承的火炬手,传家是他生命的志向,这个志向永远都不会熄灭的,关键是要把他唤醒。
北京我有个朋友,他爸爸95岁去世的。死的时候,紧紧抱着一本家谱。很清楚,他要传家,这个志向在他要走的时候还在。所以,要点燃老人传家的志向,老人是家族传承的火炬手。老人不传家,儿孙根本接不上。
老人传家传什么呢?传家风!有家风才有家业。家风在哪里呢?家风在家规里面。我们的老人有没有给家里树家规?了凡先生写家训我们的老人有没有写家训啊?没有写家训,没有传家。家风在家谱里面,老人晚年最重要的是写家谱,把他知道的家族事迹记录下来,流传给儿孙。所以说,老人传家,儿孙才能代代不衰。
前面说了美国学者研究的两个家族,一个是基督教家族,一个是无神论家族。你注意看,这个基督教家族的老人叫爱德华兹。爱德华兹这200年来传的是什么家风呢?基督教的家风、连根养根的家风。那个无神论家族的老人叫什么呢?叫尤克斯。尤克斯传的什么家风呢?无神论家风。这两个家风直接影响这两个家族200年的状况,一个家业兴盛,一个家业衰败。决定这两个家族的是谁呢?不是子孙,而是两位老人,看他们传什么家风。
所以,你看得很清楚,老人是朝阳,不是夕阳啊。怎么会去当夕阳呢?大错特错!我们把问题看错了,把老龄化当问题,这个看法就是错的。老人是宝不是草,你怎么把他当草呢?
《了凡四训》里有个林老太太的故事。她是福建莆田人。林老太太这人很厚道,拿家里的米粉做粉团来救济吃不上饭的穷人。天天在帮人,助人为乐。一做就是三年,这三年尽心尽力,恭恭敬敬地做善事。有一个高人,就跟老太太讲,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你这三年做了很多好事情,福气能量积得太大了,从此以后,你的子孙做官的人很多。有多少呢?一升芝麻那么多。芝麻很小,数量很多。
老太太去世之后,当年林家就有九个子弟考取功名,不是一个两个。而且,林姓在福建是一大姓啊。在福建就流行一句话,“无林不开榜”。只要开榜一定是林家人,如果没有林家人,可以不开榜。什么意思啊?每次都有林家的人。所以,林家从老太太之后,做官的人太多了。
我在福州讲课的时候,讲完课就到林则徐的祠堂参观。在参观的时候,我突然间动了一个念头,这个福州的林则徐跟莆田的林老太太是什么关系?后来我就托福州的朋友帮我查一查。等我回北京两三天后,他给我发个短信。他说,老师,福州的林则徐就是莆田林老太太的后裔。这个林则徐不是一般的人物,民族英雄,道德、学问、功名、富贵都是一流的。那么一个有本事的人,那么一个有气节的人,哪来的呢?老太太捏粉团捏出来的,积善之家积出来的。你说林家的老太太是宝还是草?是宝,不是草。
决定中华文明兴衰的不是在座的,是我们老祖宗太有德行了。我们的老祖宗黄帝德土深厚啊!《了凡四训》说,“有百世之德者必有百世之子孙保之,有十世之德者定有十世子孙保之,有三世二世之德者定有三世二世子孙保之。其斩焉无后者,德至薄也。”如果你没有子孙,你命太薄了,你没有积德。现在中华民族5000年不衰,谁的功劳?黄帝的功劳。所以,你说老人是宝还是草?千万不要搞错。老人是朝阳不是夕阳,老人是宝不是草。所以说,养老是国家的大战略,不是小事情。
我是在读《孟子》的时候才意识到这个事情。孟子在介绍周文王的时候,周文王就是通过养老来振兴周家王朝的。在《孟子》里面有这么一段话,我可以把它给大家念一下。
“伯夷辟纣,居北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什么意思呢?“伯夷”,这是周文王时候的一位很有德行的长者。因为商纣王比较昏庸,把老人不当回事,把老人当问题,所以他们就逃离了国都,到了北海之滨来度晚年。后来听说周文王兴起了,这些老人说,哎呀,我们为什么不回去呢?听说周文王特别善养老人啊。这是讲的伯夷。
“太公辟纣,居东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太公辟纣”,这是另外一个老人,叫太公,也是很有德行,影响力很大。“西伯”就是周文王。太公同样发出这种感慨,周文王善养老者,我们要回去了。
后面就补充了。“二老者”,这两位老人啊。“天下之大老也”,老人当中很有影响力的叫大老。“而归之,是天下之父归之也”,二位大老要是回到了国都,天下的老人都跟他回国都了。老人回到国都,老人的子孙也呼噜呼噜跟着回国都了。什么意思啊?把老人养好了,子孙都跟着老人跑,这个国家就兴盛了。如果说没有老人、不能吸引老人、不能养好老人,这个国家没有根的,子孙到处流浪。所以说,后面他就补充一句,“是天下之父归之也”,天下的老人父母归顺周王朝。“其子焉往”,这些孩子会跑出去吗?肯定归顺了。
后面他讲到,“诸侯有行文王之政者,七年之内,必为政于天下矣。”如果哪一个诸侯用文王赡养老者天下归之的方法来治国,只要七年时间,就可以得天下。养老战略才是国家的大战略,你看得很清楚。所以说,不要以为养老是个小事情,也不要以为老人是个问题,老人是宝,老人是朝阳。
我自己过去也不了解这些事情,总觉得跟爸爸妈妈联系虽然非常多,但是连得不深。我爸爸退休前在南京是个军工厂厂长,退休以后也没事干,养老养得不好。我爸爸每天还有一个心愿,今天一定要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我才算没白活,有价值!找不到事做,他就觉得今天过得没意义。找什么事做呢?看我们家自来水水龙头坏了,换了,今天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明天电灯泡坏了,换一个电灯泡,又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水龙头不能天天坏啊,没事了,养花吧!所以,很多老人养花都是很无奈的,他不知道养志啊。正好有个朋友从泰国带来一种花,我就给爸爸养。爸爸养大以后,把它分成18份,一家家送。人家也不要,他非要送。没事找事干,闲得无聊啊!
看爸爸这样子,想帮他不知道怎么帮。正好2008年我研究养老的问题。那次春节回南京过节,我就跟爸爸聊天了。我说,爸爸,你给我讲讲爷爷的故事吧。我爷爷1948年去世的,去世时只有48岁,很年轻啊。我对我爷爷一点不了解,没有见过,也没有人给我讲过。假如我爸爸不给我讲我爷爷的事情,从我以后子子孙孙没有人知道爷爷的事情。没人讲,没人传,怎么会知道呢?
那一天很奇怪,我爸爸一听,马上就灵感来了。他说,你要让我写家谱啊?我没说写家谱,他自己聊那上面去的。他说,写家谱没条件,写家谱先得找找前边的谱,后面的谱才能续上,前面的谱都没找到,后面的谱怎么续呢?后来我爸爸说,不要紧,写不了家谱,我写回忆录,把我所知道的、想到的,用回忆录写下来。我们家在什么时候从浙江宁波到的上海,后来从上海又到了南京,把这段历史,凭他的回忆写。回忆他的爸爸妈妈,回忆他的爷爷。我爸爸的奶奶,就是我的曾祖母,我爸爸都没见过,根本没有一点印象,没法写。只要老人不传家,儿孙就中断了,根本连不上。
在我爸爸写回忆录的时候,那段时间我跟爸爸联系就比较多。以前他在南京我在北京,也知道常常联系,但没话说。一打电话,爸爸,吃过了吗?吃啥?天气好不好?好!没事了,挂掉了。基本上是这个内容。
那一次跟爸爸打电话,内容就多了。爸爸,上次爷爷的事后来怎么样了?我爸爸就跟我讲。父子两个都在讲祖宗的事情,越讲越清楚,连得越来越紧了。而且,那段时间我爸爸很奇怪,精神状态特别好。我也不知道,人越老应该越衰,他怎么越来越好呢?想不明白。后来我想明白了,两桩事情。第一件事情,我爸爸每天写回忆录,他每天在想谁啊?想他的爸爸,想他的妈妈,想他的爷爷。想谁就跟谁连上了。一不小心,帮我爸爸把根连上了。这是好事啊。人只要一连上根,马上他的精神状态就不一样了。明天晚上大家连根养根就知道了。就在连根养根的时候,你的生命能量马上就恢复了。第二个原因呢,我爸爸天天想他的爸爸妈妈。他在想爸爸妈妈的时候,他的角色是什么?是孩子!是孩子就是孩子状态,是老人就是老人状态。他跟我们在一起天天是老人,跟他爸爸妈妈在一起他就是孩子,一下子精神状态就恢复到孩子状态了。这两个原因帮爸爸把生命的能量恢复了。
我爸爸跟祖宗连上根以后,这个意识有了,根本不用你劝他,孝亲敬祖的意识自然在燃烧。跟蜡烛一样的,蜡烛点燃了,不要管它了,自然就燃烧了。后来我爸爸每年上坟祭祖,那个主动性积极性跟以前完全不一样。以前要烧纸给祖宗,给他爸爸妈妈,给我爷爷奶奶,我爸爸不烧的。为什么呢?无神论者!现在主动烧了,他知道真有祖宗啊。这是讲我爸爸的变化。
所以说,你就知道,能够劝父母把传家之志点燃,能够让父母去做传家的事,这是老人最大的任务,也是最大的志向。
我在北京,前些年也经常给大家讲这些内容。有个企业家是云南昆明人,听完课以后特别高兴,礼拜天坐飞机回昆明,一进门就跟他爸爸讲,爸爸,你要跟爷爷把根连上,不然咱们全家完蛋了。这个话是没有说错。他爸爸听了以后不知道什么意思,就说,关我什么事情?前面也没搞清楚,后面也没搞清楚。他的爸爸跟他的爷爷还有过节,老一辈有过节,也断根了,也不是把根连得很紧的。
后来这个企业家回到北京跟我讲,老师,没救了,我爸爸不愿跟爷爷连根,我们家没希望了。我就讲,要想爸爸跟爷爷连根,你首先要跟爸爸把根连上,你跟他根都断了,你跟他都不亲,你说话他能听吗?他不会听的啊!所以,你首先要跟爸爸把根连上。
连根的方法
下面就要介绍连根的方法了。明白这个道理以后,方法非常重要。找对方法,轻而易举就把根连上了,很快就根深业茂了。
连根总的原则就一个,你心想着谁,就跟谁把根连上了。简单,太简单了!我们在北京的时候,礼拜六、礼拜天帮大家连根养根。把要求讲到,让大家进入冥想状态。你想跟爷爷连,想爷爷。你想跟奶奶连,想奶奶。想跟谁连根,连谁都可以。有的人一想到爷爷、一想到奶奶,眼泪“唰”就下来了。只要一想到谁,心马上动了。这个心真的不可思议。一个个哭得呜呜哇哇的,劝都劝不了。
也有的人,连着连着断了。有个女同志,连根连断了。后来我就问她,怎么能连断呢?她说,老师,我刚才还想奶奶呢,后来我又想到公司的事上去了。那就很清楚了,她想奶奶的这个念头有了,念力不强,所以根连得不深。怎么办呢?想办法提升她连根的那个念力。我讲的这个方法主要是帮大家来提升连根的那个心力的。
你想跟谁连,在世的、去世的都可以,爸爸妈妈也行,爷爷奶奶也行,岳父岳母也行,公公婆婆都行,你把他的照片找到,每天看照片十分钟,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下来,你跟照片上的这个人马上就连上了,太简单了。心力不足,用眼根帮忙啊。两股力量一上去,心根的力量马上上来。太简单了!
第二个方法呢?还是照片,跟照片说说话。说什么话呢?你想跟爸爸说也行,想跟妈妈说也行,在世的、去世的都可以,说说你最近的工作,说说你最近的生活,向父母汇报。
有的同学说,老师,说不出口啊,我以为是假的,说不出来。假的你也得说,说多了马上就真了。可能你怀疑,说,老师,我说话他听得到吗?我告诉你,你只要真说,他肯定听得到。这不是两个人在说话,是两颗心在感应。心的感应有两个层面,一个叫意识层面,一个叫潜意识层面。意识层面,你说话,他能意识到。潜意识层面,你说话,他能感觉到。
记得我们在办班的时候,有个女同志上来分享。分享什么东西呢?她生孩子提前了一个礼拜,妈妈在外地不知道。今天生的孩子,第二天妈妈打电话给她,说,女儿,昨天我做了一个梦,梦到你肚子瘪下去了。什么状况啊?她能感应到女儿的状况。父母跟孩子,祖宗跟子孙,那个心电感应比任何人都要强。
第三个方法呢?还是照片,重大事情向父母禀告。比方讲要投资了,先向父母禀告。就像刘永好兄弟一样,他们到雕像底下去开会。你把照片拿出来做汇报,跟过去到祠堂向祖宗禀告一样。心中有父母,立命有根!比方讲你要离婚了,要告诉父母。先向父母禀告,我能不能离婚?一看父母,说我现在过不下去了,我想离婚,爸爸妈妈你们说行吗?你一问,就有一个声音响起来。不是耳朵,在心里面响起来。父母是最担心儿女的。你如果想离婚不让他知道,他知道以后会非常伤心的。所以,这些重大事件,都要直接向父母禀告。心中有父母,立命有根啊。
这三个方法都很简单。你不要觉得简单就不做。每天做功夫,至少三个月,你的根马上就连上,而且连得很紧。所以说,看照片、说说话、重大事件来汇报,有这个日常功夫以后,你的根就连得很紧了。这种方法直接用于心理治疗。能用于心理治疗,还不能解决日常生活问题?一定有效,你要相信。
养根的方法
根连上了,还得把根养好。养不好,根又断掉了。养根的原则还在《弟子规》。怎么养法呢?一定要让父母乐起来。如果把父母养忧了、养烦恼了、养痛苦了,你就坏根了。没养根啊!
怎样让父母乐起来呢?“道人善,即是善”,千万不要扬人恶。常常看父母的好处、看父母的长处、想父母的苦处。千万不要想父母的短处,因为你一想,你马上生气。你一生气,父母跟着就生气。那你不是养根,而是坏根了。
找父母的好处
怎么看父母的好处呢?所谓父母的好处,是讲在我们成长过程当中,父母对我们的帮助。这些好处你不去想,你总觉得模模糊糊,好像有好像没有。你要问父母对你有没有好处?有!到底哪里有好处?不知道!你越想,这些好处就越清晰。
我自己也是这样子的。小时候我不爱吃饭。父母为孩子不吃饭最操心。我爸爸妈妈就想了一个办法,左手拿着锅盖,右手拿着笤帚,“铛铛铛”一敲就吃,不敲就不吃,敲一次吃一口。等我稍微长大以后,再看我们家锅盖,都是一个坑一个坑,敲出来的。这个就是父母的好处。
我以前在北京,每次回南京过节,我妈都会往我包里面放苹果。为什么放苹果?保平安!放一个就行了,我妈非要放八个。我当时非常不理解,还怨我妈。我说,北京是首都,啥买不到?放那么多苹果,我又不是卖苹果的。我根本不理解我妈的意思,那是对我既爱护又担心。不放心,怕你有危险。一个苹果保平安,两个苹果平安再加平安。八个苹果呢?没有八个苹果保不住平安的,说明我妈对我多担心啊。后来我知道我妈的这个意思,再给我装苹果,我不拒绝了,扛起来就走。我妈一看我理解了,以后不给我带苹果了。所以,你就知道,父母对我们的担心彻入骨髓啊。父母对我们的很多好处,可能我们自己都不知道,只有父母心里知道。
前两年,有一次跟我妈聊天,我妈就讲了一桩事情。我1987年那时候骑摩托车。她说:“你还记得那时候你骑摩托车,只要你的摩托车的声音不进院子,我就睡不着觉。”我有摩托车骑,那时自己正开心,哪里想着家里妈妈还在等着,想不到的!所以,那天妈妈一说,我就脸红了,说,妈,对不起啊,不懂事啊。你猜我妈讲什么?小子,你还挺有良心啊,算了吧!
人只要一认父母的好处,父母马上就乐。父母为孩子吃再多的苦,他没有怨言。没有哪个父母为孩子吃苦有怨言。父母最大的怨言就是吃了苦你不认,他就怨了。所以,你一认,他马上就高兴。所以说,常看父母的好处,养我们的感恩心。我们的感恩心就能把父母的感恩心升起来,这是一定的。
看父母的长处
第二呢?看父母的长处。长处不是对我的好处,而是他本来的优点。今天做儿女的太不容易看到父母的长处了,常看父母的短处,所以就瞧不起父母,觉得父母太土、太落后。我女儿有时候也会瞧不起我,我用的手机是女儿淘汰下来的,功能很多我都不会用。我女儿说,爸爸,你太落后了,out了。瞧不起啊!
我女儿小的时候,五六岁,那个时候就有好为人师的习惯。有一次在幼儿园学会ABCD,回来以后就跟我妈讲,她就把“L、M、S”写在墙上。我们家墙上有一张纸,谁想到什么了就记在上面。她在上面写“L、M、S”。写完之后问我妈,奶奶,这是什么?我妈如果答不出来,她就说,奶奶,这我教你。那天我妈出奇的智慧,神了,她说,这谁不认识啊,大号、中号、小号。我女儿不认为是大号、中号、小号啊,想在人面前显摆一把,一下子卡住了,不知道说什么了。没有读过《弟子规》啊。《弟子规》上讲得很清楚,“对尊长,勿现能”。一现能,那还能有好结果吗?没学过。做儿女的特别不容易看到父母的长处。
我爸爸今年80岁了。前两年写回忆录的时候,写完了,给我寄了本过来,有很厚一摞。看了这些回忆录,我都感到很惭愧。我本姓俞。俞家百分之九十五的祖宗事,我都不知道,我知道的只有百分之五。所以,看到爸爸写的回忆录,心里面惭愧啊。我爸爸写的那个回忆录,文字非常优美,语言非常通畅,用词非常准确,而且很时尚。我从来没有看过爸爸写的文章。长这么大,那时候我爸78岁。我的文章写得还行,从来没想过我爸爸文章写得也很好。
那天一看,我吓坏了,赶紧给我爸爸打电话。我说,爸爸,你这文章写得这么好,早30年有人发现你,你是中国的巴金啊。我爸爸听了,他就笑。他说,哪有儿子这么忽悠爸爸的。虽然觉得忽悠,心里面高兴啊,觉得他有价值了。没有几天,开微博去了。现在他的微博人气很旺,大概粉丝2000多,海内外都有。江苏人民广播电台两次报道我爸爸开微博。
你就知道,老人也需要鼓励,老人也需要表扬。你越表扬,他才越觉得活得有价值。你哪能批评他呢?哪能瞧不起他呢?看他的长处,你就能把他养乐起来。常看老人的长处,养我们的恭敬心。我们的恭敬心就能把老人养乐起来。
想父母的苦处
父母的苦处,你如果当短处看,你可能会怨他。你越怨他,他就越难过,他就觉得活得没价值。老人说话啰嗦,是苦处不是短处。为什么呢?年纪大了,气衰了。人的气一衰,信心跟着就亏了。江湖越老胆子越小,能做的事情他不敢做。老人没有信心,他跟你说话的时候,他老怕你听不进去。不是你没听进去,是怕你没听进去,担心啊!如果你嫌他,哎呀,烦死了,你不是刚才都跟我讲过了吗?你一嫌他,嗯,没听进去,再来一遍吧。
后来我比较有经验。我妈现在要跟我说话,原来在五步之外,我马上走近几步,我妈一看我走近,她就知道你肯定听明白了,不会说第二遍的。所以说,老人啰嗦不啰嗦,关键看儿女会不会做。千万不要嫌他,这是他的苦处,不是他的短处。老人记忆力差,你说是苦处还是短处?苦处啊!他也不想记忆力差。所以,对老人说话,多说两遍。不要说我都跟你讲好几遍了,怎么还不知道呢?你一怨他,他马上气就憋进去了,天天生闷气。所以,一定要把它当苦处看,事实上也是苦处。常看父母的苦处,养我们的同情心、爱心、慈悲心,这个心就能把老人养乐起来。你如果动了怨气、嫌弃的心,老人天天就不开心了。
如果每天能做到三看的基本功,看老人的好处,养我们的感恩心,感恩心能把老人养乐起来。看老人的长处,养我们的恭敬心,恭敬心也能把老人养乐起来。看老人的苦处,养我们的同情心、慈悲心,能把老人养乐起来。所以,老人天天要乐,他一乐这是兴盛之象。人有信心自然去爱人、帮人、敬人,他就做善事去了。老人积善,积的福都是儿孙的。所以,你一定要让他乐起来。
也有同学说,老师,连根的三个方法也很好,养根的三个方法也很好,我太忙了,没有时间做,你看我公司那么多事。如果你觉得很忙,这个时候你要停下脚步想一想。想什么呢?我为什么那么忙呢?古人有个说法特别好:有福之人不忙,忙的人没福。你现在那么忙,没有福啊!有福的人生意来找他,没福的人找生意做。有福的人官来找你做,没福的人找官来做。要做有福的人,不要做忙的人。
这个门口二十四孝里面有个王祥卧冰求鲤。王祥是东汉末年的人,这个人有福。福哪来的呢?孝道上来的!妈妈去世了,爸爸找个后妈。后妈对王祥很不好,王祥对她一样恭恭敬敬,孝顺、照顾。后来大家知道他是孝子,请他出来做官。他不出来做官,我要在家赡养妈妈。在东汉末年有一个说法,叫举孝廉,凡是孝子,请出来做官。人请他出来,也不做,有福啊!后来妈妈去世了,给妈妈养老送终,那个时候他已经60岁了。人家一看他妈妈去世了,说现在妈妈去世了,你可以出来做官了。他说,我都60岁了,做什么官啊?后来他弟弟劝他,说,哥哥,这是家业振兴啊,你做官吧。他才答应做官,60岁出来做太守、做省委书记。一直做到88岁,做到皇帝的老师-太师、太保、太傅。皇上见了他,都要向他行师生之礼。地位太高了,福气太大了。
我们60岁退休了,他88岁还在做官享福。哪来的官?孝亲敬祖!孝亲做得好,根连得深。王祥去世了,福没用完,子孙再用。到了东晋的时候,有一个人叫王羲之。王羲之写字都能写成圣人。凭什么?福气太大了。谁的后代呢?王祥的后代。到了宋朝,著名的宰相王丹,他也是一代名相。谁的后代呢?王祥的后代。到了明朝,著名的心学大家王阳明,谁的后代?王祥的后代。王祥的福太大了,1000年后的子孙还享他的福。“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一定要在本上下功夫,不要在名利这些枝枝叶叶上下功夫。
我们今天忙,那已经是过失了。想办法让自己不忙,怎么做?连根养根!根深,自自然然、顺顺利利就业茂了。所以说,通过连根养根,通过认祖归宗,我们看祖宗的长处,养恭敬心啊!恭敬心是谦德。看父母的好处,养感恩心,感恩心是谦德。看父母的苦处,养我们的慈悲心,慈悲心是谦德。通过认祖归宗,我们就能做到修谦德、得五福。通过认祖归宗修谦德是一个根本大法,我们要下功夫。每天至少要做连根三件事、养根三件事。做到了,根深自然业茂。
写家书连根
明天晚上,我们要通过一个很重要的方式一写家书,帮大家在这里把根连上、把根养好。这封家书,在这里写起来,如有神力相助。要是回到家写,就发现一个人写的时候,总觉得不如明天晚上写得这么有力量。
很多同学跟我讲说,老师,在写家书的时候那个笔就停不下来,“唰唰唰”几封信就写完了。他说,我也不知道,平常让我回家写,挤牙膏一样挤不出来。人一定要在大的气场里面做事情,就很容易成就。所以,在大公司里做事容易。在大的气场中做事也容易,这是难得的因缘。
另外,这封家书,可以给在世的亲人写,也可以给去世的亲人写,都要把生命之根连上。在世的、去世的都要写,可以给爸爸妈妈写,给爷爷奶奶写,女生给公公婆婆写,女婿也可以给岳父岳母写。总之,通过这种方式来连接你的命根。我讲的这个根,还不是家族上的根,是你生命的根。任何跟你生命有联系的人你都要连上,只是从连父母、连亲人开始来做的。不能断掉一个人,断一个人就等于断一分天意,连一个人就连一分天意。从父母、从祖宗开始连起。
可以写一封信,也可以写几封信,两封、三封都可以。给去世亲人写的,信封上一定要注明。明天晚上,我们的工作人员会告诉大家,信封怎么写法。后天,你给在世亲人的信就寄回去了。你还在学习呢,他们在家里就看你这封信了。很多父母看到儿女写的信,都淌眼泪啊,从来没有收过他们的信啊,更没有看过他们在信里面写过父母的长处、好处和苦处。有些媳妇写给婆婆的信,婆婆看了,高兴啊!原来还怨她呢,一看到信,不怨了,把信给邻居看,这是我媳妇写的。把老人的根连上,把老人的乐养起来了,这就是谦德之效。去世的亲人,我们会用一种特别的方式,把这封特别的家书送达到去世的亲人那里。总之,大家要珍惜,人生这次连根养根积百世之德的缘要把它用好,为生命立根,为家族连根,为五福养根,为传家深造生命树根。
家书内容怎么写呢?就是把你能看到的,父母的好处、长处、苦处,写下来就行。当你爹妈看到信的时候,没有不感动的。我们办了三年的《了凡四训》班,每一次很多父母都很感慨,拿去给邻居看,这是我媳妇写的,高兴啊!这是我儿子写的,留着把它珍藏起来。有的还问,你儿子在哪里上学的?给我也报个名。他也想连根!所以,你就知道,我们一个人连根,整个家族有福。这不是件小事情。所以说,我们在这里就要把根连上、把根连好。这是生命的第一等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