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命九法之八:回小向大
“时方从李渐庵入关”,这里开始讲立命九法的第八法,第八法叫回小向大。“时方从李渐庵入关,未及回向。庚辰南还,始请性空、慧空诸上人,就东塔禅堂回向。”这个回向是一件非常微妙的事情。说它微妙是不好理解,其实它的作用是非常大的。例如你做善事了,助人为乐,就有能量。“能量”换个词,就叫功德,这是功德的意思。那你助人为乐了,有能量了,这个能量可以用拓展心量的方式把它扩大。能量还是这么大,但是一扩大,那就倍数增加了。怎么做呢?回小向大。从本来自己用这个能量,把它用来送给别人。送一个人,能量加一倍。送两个人,能量加两倍。关键看你心量大小。
能量能不能转移呢?福气能不能转移呢?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现象。江本胜博士用水实验这个方式,证明能量是可以转移的。江本胜博士取东京的自来水来做实验。东京的自来水结晶很不好。江本胜博士就打电话通知日本各个地方的朋友,在同一时间向这杯水所在的方向发出那些善的念头、那些有能量的念头,比方说“谢谢你”、“我爱你”。当这些人把“我爱你”的念头指向这杯水的时候,这杯水的水结晶就改变了。再放到显微镜下看,水结晶越来越好了。什么意思呢?这些人的善念里面的能量已经把水结晶给改变了,水结晶收到了。同样,我们做了善事,你把它回向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在世的去世的,他们的生命品质马上就改变了。水结晶原来不好,现在好了。父母身体不好,好了!用回向就是这个作用。
而且,回向有一个好处,你把它给别人了,自己并没有减少。这个方法好。就像点蜡烛一样的,我现在一只蜡烛,如果把周围的十支蜡烛都点着了,我的光明更大。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给了人家,自己还没有减少,这叫回小向大。什么人能做呢?明白生命真相的人会做。一般人舍不出,他以为给人他就没有了。这就是功夫!所以,要大量地回向。如果你的孩子不爱学习,你大量做善事,把能量回向给他,他就爱学习了。
曾国藩也证明了这个现象。他爷爷生病,当时他正好考试,进士考取了不能马上做官。正好爷爷生病,他就写信给家里,幸亏我没有做官,否则运气泄得太多,爷爷的病好不了,兄弟子侄学业不会有所长进。做官就等于用家族的福气了。他考取进士没有做官,用了一点福气,但没有用尽,这个福气就变成爷爷的健康,也能变成兄弟子侄喜欢学习、学习成绩好的福气。
我们做父母的要谨慎,你赚的钱越多,等于你越损儿女的福气,等于把他的福气从钱上给他提前用掉了。你要是不把钱赚回来,可能就是他喜欢学习、学习成绩好,又听话,身体又棒,变成他的福气了。如果做生意的时候还动了歪点子,损福更大。最后你看到,都在孩子身上反映出来了,他就越来越没福、越来越调皮、越来越不好管。
整个家族是一个系统,整个公司也是一个系统。所以,大家要用系统的生命观来观照每个生命。了凡先生懂得这个方法。“时方从李渐庵入关,未及回向”,没有来得及回向。现在呢?“庚辰南还”。庚辰年回来了。“始请性空、慧空诸上人,就东塔禅堂回向”,在东塔禅堂做回向仪式。为什么请出家的师父做回向呢?原来回向也有能量高低的问题。师父的能量大,马上回向,马上就得了,就好比坐飞机到广州的。我们能量小,所以走路到广州。第二个,他能增加你回向的力度。不仅速度快,而且能量会被放大,这就是请师父回向的原因。如果你的能量大,不要找师父,你就能做了。
“遂起求子愿,亦许行三千善事。辛巳,生男天启。”了凡先生先求登科。他也是一个命一个命立的,也不是一筐筐立、一批批立的。所以,我们要学他,今天晚上要指定一年的命。一年只立一个命,不要多,要专注。完成一个再搞第二个,完成第二个再搞第三个,
这才能确保专注而心想事成。立命总是配套的,“我要”和“我要做”是相配套的。果然,“辛巳,生男天启”。了凡先生47岁,生了个儿子叫天启。
这是立命九法的第八法,叫回小向大。
立命九法之九:记功过格
下面是立命九法的第九法,叫记功过格。
“余行一事,随以笔记。汝母不能书,每行一事,辄用鹅毛管,印一朱圈于历日之上。”这个功过格并不复杂,做一件善事做一个记录,做一件不善事也做一个记录,到时候每天就好反省了,没有功过格不容易反省。
功过格最大的作用,一看到善事做得少了,心里面就警惕了。一看到恶事做多了,心里面就害怕了。这是一种激励意志的方法。
我们企业有没有用过这种激励机制呢?企业没有功过格。如果有功过格,用起来效果一定好。不要人管,他自己就反省,就能够自我管理。了凡先生识字,做一件善事就记录下来,老婆不识字,也能记功过格。说明功过格形式多样化,不光是一种。不认识字,找一个鹅毛管,剪一个口,做一件善事,在朱砂上蘸一蘸,然后在日历上印一下,一件。再一下,两件。这也是功过格。形式多样化,不是指哪一种。
“或施食贫人,或买放生命,一日有多至十余者。”了凡先生做善事,大致是两类。第一类,施食贫人,我们都知道,爱人。第二类,放生,买放生命叫放生。这两个例子不是随便举的,而是有特别意思的。儒家和佛家境界不一样。儒家只讲爱人,还没有讲爱猪狗牛羊,所以他也杀猪杀狗杀羊。佛家不仅爱人,而且还爱猪狗牛羊。这个地方,施食贫人讲的是儒家的境界,买放生命讲的是佛家的境界。也就是说,学儒的要读《了凡四训》,学佛的也要读《了凡四训》,都能受益。
“至癸未八月,三千之数已满。”“癸未八月”,我算了一下,他许行3000件善事,整整用了四年,完成了。前面是十年,现在是四年。为什么快呢?并不一定是他做善事多了,而是他做错事、做恶事少了,余额就大了。
“复请性空辈,就家庭回向。”他又用回向的方式放大功德。我们这次到第五天,我们也会有了凡生命力回向这个工作。把你在这里学习的功德,回向给天地万物,你的学习功德马上增长。
“九月十三日,复起求中进士愿,许行善事一万条。丙戌登第,授宝坻知县。”那么,九月十三日,他又开始求了。求什么呢?这次求中进士。求中进士跟以往还不同,以往只做3000件善事,而求进士是做一万件善事。这个地方对我们有启发。什么启发呢?做官是福气,这个福气比生儿子还大。所以,做官要做一万件善事。做官不是靠本事,靠福气。
“丙戌登第”,了凡先生52岁的时候,考取了进士。原来命中只能做秀才,现在考取进士了。就相当于原来是本科生,现在命改变了,做博士生了,提高了。有求必应,心想事成。所以,大家在今天晚上立命的时候,不要以现有的能力做基础。你想要什么,只要是真实的,都可以作为你立的命,关键要真实。你的能力会随着你立的命“蹭蹭蹭”往上长,最后符合你的命。所以,你这个人能力增长的速度、高度,都跟你立的命有关系。不要反过来,拿你的命跟你的能力相匹配,不行,要让能力跟你的目标相匹配,这就对了。
“授宝坻知县”,到宝坻县做知县。虽然宝坻是个县,但是归皇帝管,规格很高。了凡先生在宝坻县做了八年的知县,被大家好评,是宝坻县800年来第一任好官。为什么这个官那么好呢?做善事做上去的,不是买官买上去的。这是了凡先生记功过格的情况。
“余置空格一册,名曰治心篇。晨起坐堂,家人携付门役,置案上,所行善恶,纤悉必记。夜则设桌于庭,效赵阅道焚香告帝。”这是袁了凡先生记功过格的一个方式。
“余置空格一册”,就是选一本笔记本,没有记过别的东西的,干干净净。然后给这个笔记本命一个名,叫“治心篇”。
我在南京办班的时候,有一个企业家,回家以后也学了凡先生,记功过格。他起什么名字呢?“洗心篇”,把心洗洗干净。第二次来参加班的时候,他就把“洗心篇”带来给我看,那个本子中间划一道杠,左边是今天做的善事,右边是今天做的恶事。一开始恶事积得很多,善事一点点。到后来,善事越来越多,恶事越来越少。
功过格的好处就是反省精进。看到善事少,我们就警惕了。看到恶事多,我们就害怕了。天天提醒自己善日日增、恶日日减,这是一个很好的激励方式。
后来我问他,有没有做假账?他就跟我笑,记功过格还能记假账?再记一条,记假账!不敢做了。所以,你就知道,对功过格我们要有恭敬心,骗谁也不能骗自己。
“晨起坐堂,家人携付门役,置案上”。早上起来以后,第一件事情,洗漱完毕以后,就是记功过格,说明记功过格是一件很大的事情、很重要的事情。
“坐堂”,这个“堂”现在我们已经不容易看到了,现在叫客厅。我到安徽古徽州看明清的这些民居,就能看到。一进院子有天井,天井后边就是一个中堂,两边是卧室。中堂非常透光,空气也好,人在里面很舒服。过去人的房子很养人,现在的房子不养人了。我在北京住15楼,15楼的花都养不活。把养不活的花放到楼下来,马上活了。花都养不活,人已经都没有气了。所以,一定要接地气。过去的房子好啊,古人真的了解生命,很会生活。早上起来以后,在中堂,把家人一起叫来记功过格。
让家人来记功过格,这个好理解,积善之家。为什么把家里的员工也拉来一起记功过格呢?一开始我想不通,后来我想明白了。员工犯错误,扣老板的福气。比方讲,我们这个身体是个组织,员工就是细胞。假如某一个细胞要生病了,整个身体健康就受影响。员工要是犯错误,扣老板的福气,损老板的福气。所以,老板必须要把每个员工变成优秀的员工,你才能够保住你的福气。反过来,
员工做善事,也是增加老板的福气。所以,员工的教育重要,企业文化太重要了。如果在一个城市,只要有一个人犯罪,直接扣市长的福气。等犯罪的人多了,这个市长就当不成了。所以,作为领导人,对员工要负责任,把每一个员工都要变成善人、变成有福的人。不是说你帮他,你是帮自己啊,否则就损福了。
“所行善恶,纤悉必记”,大事小事都记上,那些丑事也记上,用来提醒自己。“夜则设桌于庭,效赵阅道焚香告帝。”晚上在庭院里面摆一个香案,向宋朝的赵阅道学习。赵阅道在宋朝时候是一个名士,职务很高,但是品质也很高,两袖清风,仙风道骨。这个人做人做事有原则,白天做的事情,晚上都要向老天爷报告,我做了什么、做了什么。我们是向老板述职,他是向老天爷述职。只要今天有一件事情不敢向老天爷述职,这件事情他以后就不敢再做了。所以,不敢向天说的事情,他就知道是不对的、亏心的,以后就不做了。这个人用这种方式确保自己不犯错误。了凡先生也是如此,晚上“设桌于庭,效赵阅道焚香告帝”,也说说今天做了什么事情,一旦有了不敢说的事情,明天就不做了。这是他记功过格的情况。
到这个地方为止,立命九法就跟大家介绍完了。
运用立命之学的注意事项
接下来的内容,是了凡先生在生活中运用“立命之学”时碰到的几个特殊问题。因为这几个问题非常重要,这里特别用专题来讨论。
素位而行
“汝母见所行不多,辄颦蹙曰:我前在家,相助为善,故三千之数得完。今许一万,衙中无事可行,何时得圆满乎?”“汝母”,这是了凡先生的太太。“辄颦蹙”,“颦蹙”就是愁眉苦脸。咋做善事那么难做呢?最近怎么没有做过善事呢?还着急了。善事做少了她也着急,可见教育的作用太大了。我们有的人是没有人打麻将他着急、没有人喝酒他着急,人家是没有能够做善事着急,价值观不一样。
“我前在家,相助为善,故三千之数得完。”原来没有做官,在家做百姓,做善事容易啊。"施食贫人,买放生命,一日有多至十余件者",一天能做好多。现在做官了,又立命做一万件善事,发现没机会做了。做官你要再叫他买放生命,或施食贫人,这不合他身份。
这里有一个问题,做官的人怎么做善事?总经理怎么做善事?董事长怎么做善事?提出个问题来。要学会在各种身份上做善事,这也需要学习的。
“相助为善”,这个地方很有趣。一般这一家,要么男的做善事女的反对,要么女的做善事男的反对。夫妻两个同善同乐,这个少,你们自己都有数。所以,夫妻同善太难得了。
遇到这个难题了,在衙门做事,不知道如何做善。这个时候他就要找人请教了。找谁请教呢?像袁了凡这种能量很大、境界很高的人,他就不用找心理医生了,直接找“神人”来咨询就行了,而且都不要换地方,做梦就可以了。境界高、能量大的人,很方便啊。所以,一定要把追求能量作为生命的根本。
“夜间偶梦见一神人,余言善事难完之故。”梦间遇到神人,了凡先生就跟他讲了,我想做一万件善事,现在老做不完,怎么回事啊?怎么办啊?“神曰”,神人就跟他讲了。“只减粮一节,万行俱完矣”,你已经把一万件善事做完了,你把粮食税减掉了,就这一件事情,一万件做完了。你看看,了凡先生做了善事,竟然还不知道做善事,说明他不知道为官怎么做善事。他还以老百姓的标准来看自己,错了!
“盖宝坻之田,每亩二分三厘七毫。余为区处,减至一分四厘六毫”,减粮食税了。请问大家,减粮食税这种善事谁有资格做?也只有县太爷。
这个地方给我们一个启发,做官的把官做好了,本身就是大善。官做不好,还到外面做义工,那就是不善了。我有一次在外地讲课,主办方安排了一个企业家做义工,送我到机场。这是个女同志,我就跟她在车上聊起来了。我说,你做义工几年了?她说,三年了。我说,你为什么要做义工啊?她说,在家呆着没意思。她不是为了帮人,在家呆着没意思啊。我说,怎么会没意思呢?天天跟老公吵架。相夫教子这是大善,大善不做,出来做小善,那你就不善了,不会做善事。女人把女人做好,这就是大善。女人做不好就不是大善,再跑出来做善事,小善。
我们一定要素位而行,做善事要素位存善,在什么位把那个本职做到,这就是大善。总经理有总经理的善,董事长有董事长的善。董事长的善在哪里呢?决策要对。决策对了,你就是大善。决策一错,你就是大恶。董事长不要干活的,脑袋瓜不用干活的,脑袋瓜只要决策就行了。你们有没有看到脑袋瓜去耕地的?耕地都是手的事情。领导人关键是决策要对,最大的决策就是要给公司定一个有生命力的企业文化。稻盛和夫就完成了这件事情,他把利他的思想带进日航,日航就成就了,他就是大善。
从事善到心善
“委有此事,心颇惊疑”,神一讲,他心想,是啊,是有这么回事啊。但是,心里面有惊和疑。惊在哪里呢?我减粮食税给皇上打报告,没有给神打报告,神怎么知道的?我看到这段的时候,我很吃惊。今后我们做好事,不要老怕大家不知道,神老早都知道了,你怕什么呢?疑在哪里呢?减粮食税真的能抵一万件的善事吗?还是怀疑啊。
“适幻余禅师自五台来,余以梦告之,且问此事宜信否?”幻余禅师是了凡先生的好朋友,他是嘉善人,虽然是师父,跟了凡先生关系很密切。他常常到五台山去拜佛,路经宝坻,就到这里歇歇脚、叙叙旧。这次又从五台山过来,了凡先生借此就把梦中的事情向幻余禅师请教。“此事宜信否”,减粮税能抵一万桩善事,可信吗?连神都怀疑。什么意思?人还是不相信神,就像小狗不相信我们人一样。
这时候幻余禅师讲了,“善心真切,即一行可当万善。”这句话极其重要。会做善事的人,做一件就能抵一万件。反过来说,不会做善事的,做一万件也不抵一件。所以,做善事的这个善要好好学习。
在“积善之方”里面,专门讲到善的八种情况。善本身是一种大学问。善有真有假、有端有曲、有阴有阳、有是有非、有偏有正、有半有满、有大有小、有难有易啊。这八种善是需要学习的。我们讲八善,要多少时间讲呢?九天时间讲八善。学了凡只要五天,你就知道八善的学问更深。
那么,“善心真切”,何为真?何为切?真就是真信,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如果做善事还求回报,那就不真。为赚钱而利他,就不真。我们学稻盛和夫,能利他而不求赚钱,自然有钱赚,这叫真。所以,善心要纯正。稻盛先生对动机是很在意的,确保自己善心纯正、私心了无,他才放心。这是我们讲的真。
什么叫切?急人所急。我们做善事,有时候有个习惯,人家要说,老张,帮帮忙啊。老张讲,等一会儿,我手上还有活。等一会儿,那就不切了。人家喊你,放下手上事马上去,这叫切。我们做善事是留有余地。
北京每年到冬天,各个社区都会干一件事,捐衣被。你捐衣被,是捐新的还是捐旧的?多半捐旧的,自己家不用的,拿过去,免得扔掉。本来要扔掉的,现在捐掉了,这个心就不切了。你有没有想过,人家也想要新的。
那么,在《了凡四训》的“积善之方”里面讲了一个故事,这个故事非常感人。
浙江鄞(yín)县,这是宁波下面的一个区县,叫鄞县,有一个人叫杨自惩,这个人在衙门里做一个小官。过去衙门无非两件工作,一个是治安,一个是收税。那么他是负责治安的。有一次从外地押解来一批犯人,这些犯人路途遥远,饥渴难耐,没饭吃,饿肚子。杨自惩看到这些犯人饥肠辘辘的,这个仁慈的心就起来了,回家准备拿点米熬点粥给他们喝。回到家里一看,家里面也仅仅有一碗米了。如果给这些犯人吃,家人今天得饿肚子。如果家人吃呢,犯人就太可怜了。到底是给犯人,还是自己吃?在这个时候,就看你切还是不切了。最后,杨自惩毅然决然,宁愿家人饿肚子,也给犯人做这碗粥,因为切啊!结果怎么样呢?“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他的儿子、孙子都做了大官。
所以,会做善事的,真切。不会做善事的,不真也不切啊,做一万件也不如人家一件。
我在河南,参加过一次河南省了凡同学会的活动,人数很多。河南学《了凡四训》的前后有2000人。这次活动有300人。其中有一位老了凡同学罗厅长,老是因为年纪大,原来是河南省民政厅的一个副厅长。罗厅长在分享发言的时候就讲到,做善事容易,做善人太难了。大家一听不明白了,我都做善事了,怎么还不是善人呢?善人是存善心才叫善人,光做善事,不存善心,那你不叫善人。特别提醒大家,要做善人,不要老做善事。再多的善事,如果心不真不切,你还是不善。
了凡先生把幻余禅师这段话点出来,提醒我们,做善事要从事上善走到心上善,那个善功德能量就大了。两个问题帮我们点出来,第一个是素位行善,第二个是从事善走到心善上去。一件事情就可以抵一万件,甚至十万件,关键看你的心百分百的真,还是百分之七十的真,还是百分之三十的真。切也是这个样子的。所以,得的功德多少跟人家没有关系,跟我们的真和切密切相关。
“况合县减粮,万民受福乎?”前面讲的是心上善,是讲心法。心法一般人都不会相信的,所以下面从事上讲了。你看看,全县都减粮食,一万个老百姓都受益了,那还不是万善吗?心上你听不懂,就从事上讲。从这角度来说,《了凡四训》适合不同缘分的人听。明白心法的人,一听就明白了。不明白心法的呢,从世法上讲你也能理解。这是一本缘分广泛的书。不管你是官大官小、钱多钱少、信心值高不高,甚至识字不识字,都能从《了凡四训》得益。
可能有人说,老师,不识字怎么得益啊?照样得益!我这次碰到吴总,吴总就跟我讲,他学完《了凡四训》以后,发了个心愿,
回家把《了凡四训》诵读很多遍,最后拿出一遍把它录出来,变成mp3让人家听,不识字也能听到,也能够依《了凡四训》来生活。我听说这一次,主办方还把吴总的mp3拷贝在机器里面,每人送一份带回家,听就可以了。
“吾即捐俸银,请其就五台山斋僧一万而回向之。”了凡先生这个回向已经习惯了,能量他回向,工资也回向,虚的也回向,实的也回向。这是一种对生命的认识。了凡先生把工资回向给谁呢?他不是乱回向的,回向给修行人。为什么?这个地方有玄机啊。他没有用于灾区,而用于修行人。修行人是天天增长能量的人。有能量的人,只要有一个,方圆百里周围的气场能量马上就提升了。
记得我听老师讲课的时候,就讲到有一个老和尚在美国讲课,当时有两个美国小青年也来听课。老和尚讲的是中文,美国人学的是英文,按理讲他听不懂啊。每次他还来,一开始他都不好意思,时间长了以后,就问他,听懂了吗?听不懂!听不懂你来干什么?这里舒服。什么叫舒服啊?能量场大。所以,你就知道讲圣贤经典的地方,正能量场,人人欢喜,个个开心。帮修行人就是为了增加能量场。所以说,传统文化的学校越多越好。学校多了,医院就少了,监狱也少了,连警察局也少了。反过来,传统文化的学校少了,监狱会多,警察局也多,医院也多啊。那你们说是建学校还是建医院呢?当然建学校了。
从求到不求
我们再往下看。“孔公算予五十三岁有厄,余未尝祈寿,是岁竟无恙,今六十九矣”。这是第三个问题,了凡先生求登科了,也求中进士了,但是没有求长寿,现在长寿也来了,原来命中53岁,现在69岁了,长寿没有求也来了。
到底要不要求?这个问题提出来了,不求它也能来。这个地方提出一个很重要的课题来。古人讲,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前程来不来呢?照样来。我告诉大家,动一个善念帮人,这个念头里五福都有了,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都在里面。你不求,长寿也在里面。只要动善念,多动善念,五福更深厚。就像我们生孩子一样,爸爸妈妈一粒爱的种子下去了,哪个妈妈说我儿子要有鼻子要有耳朵?不需要!出来就是五官俱全。一粒生命的种子里面就包括五官,长出来他就俱全了。同样,一个善的念头,里面就包括五福,不求自然也来。
那为什么叫我们求呢?因为我们已经求惯了,不让你求,不让你定目标,你觉得人生没法过,好像是失控了一样。那行,求吧!求就要按正确的方法求。最好是不求,不求是最高境界。当你不求的时候,五福是均衡发展的,就像五官均衡分布一样。
求了以后就有一个问题。比如求富贵,那个福就往富贵上偏。当福往富贵上偏的时候,富贵是来了,其他四福就要受损。这是一定的。不求的人均衡发展。所以,你求也行,不求也行。这是针对不同的因缘说的。你喜欢求,求吧,按正确的方式求,往内求,心想事成。不求了,照样有福。长寿就是这么来的。所以,求也行,不求也行,因人而异。所以,《了凡四训》的缘分非常地广泛。
“《书》曰:天难谌,命靡常。又云:惟命不于常。皆非诳语”。《尚书》里讲了,天命是难以测定的,命也不是恒常不变的。"惟命不于常",也就是说一切都可以改变。念头一换,梦境就变了。底片一换,电影就变掉了。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
“吾于是而知,凡称祸福自己求之者,乃圣贤之言。若谓祸福惟天所命,则世俗之论矣。”这个地方特别提到了,圣人跟凡夫的一个最大区别,圣人是心想事成,凡夫是心想不成。为什么呢?“凡称祸福自己求之者,乃圣贤之言。”求自己转念头,没有求不到的。所以,弘一大师讲“求名求利,须知求己胜求人”。求自己动念,心想必成。“若谓祸福惟天所命,则世俗之论矣。”那凡夫呢?认为命运是天定的,命是父母定的,命是老板定的。那你求老板就靠不住了,那就心想不成。心想不成是凡夫,心想事成是圣人,标准在这个地方。
六种可持续发展的生命观
下面,了凡先生要给我们传授一种新的学问——怎样做到成功不败。坦率地说,成功以后就是失败。如果你做不到成功不败,成功没有意义。了凡先生传授这个成功不败,也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
我不知道大家对科学发展观有没有了解。我学习了一下,我不研究,我就学习。科学发展观就四条。第一,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以人为本,人以什么为本啊?人以有正气为本。盛衰在气象,所以一定要把提高正能量作为生命的根本。第二,全面的发展观。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五福俱全叫全面,光发展经济叫不全面。第三,协调的发展观。不要光我有福你没福,利他是协调发展观,不要老想自己。第四,可持续的发展观。了凡先生在跟我们介绍可持续发展观。《了凡四训》是科学读本吗?是!
“汝之命,未知若何”,你的命未来如何我不知道。这是了凡先生对几子讲的。请问,了凡先生知不知道自己儿子命运好还是不好呢?肯定知道。为什么?了凡先生是孔道长的弟子。孔道长一眼就知道“子仕路中人也”,难道了凡先生看不准儿子?肯定能看出儿子的命运。为什么他说看不出来?这个地方在给我们做个提醒,不要算命。我就是能算命,都不给儿子算。你们都不会算命,还找人算。根本不要算命,只要会立命能改命就行了。算不好,就跟他早年一样,20年算定,动都动不了。那最好不要算,直接立命就行了。了凡先生提醒我们这个东西。
下面他就给我们介绍六种可持续发展的生命观。“即命当荣显,常作落寞想;即时当顺利,常作拂逆想;即眼前足食,常作贫窭想;即人相爱敬,常作恐惧想;即家世望重,常作卑下想;即学问颇优,常作浅陋想”。要想做到可持续发展,就要做到事上花开心上花不能开、花未全开月未圆。
第一,“即命当荣显,常作落寞想”。这个是讲做官的。“荣显”,做官的人荣耀而显赫。做官怎样才能做到我做官我儿子还做官、我孙子还做官、我子子孙孙都做官?“常作落寞想”,不要得意,做了官也像没做官一样。不要你做官儿子坐牢,那就麻烦了,那是不可持续发展。
谁有这个心态呢?范仲淹算一个。范仲淹官做得不小,副宰相。做官之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我们现在做官,有少数官员一做官,先天下之乐而乐,后天下之忧而忧。那你这官做不久了,你的儿女也不会做大官的。所以,范仲淹的儿子范存仁做宰相。他是副宰相,儿子做宰相。范存礼也做大官。我查了一下范仲淹的家谱,到现在28代。第28代孙,早年在美国留学,后来回到上海,退休的时候是上海港务局的副局长,还在做官。人家这真会做官,子子孙孙还在做官。为什么呢?就是范仲淹心上花没开。
在范仲淹做副宰相的时候,当时想在首都开封建一个住房,就请人看风水。宋朝的时候,堪舆也很盛行。人给他一看那个地方,哎呀,范先生,你这块地很旺。范仲淹一听到这块地很旺,他马上就改主意了,不建公馆而建学校。既然旺,让天下的学子旺,他做这种教育。我们要是看到这个地方旺,我们赶紧圈起来,定个高价钱把它卖掉。所以,你的子孙不会像范仲淹那么旺啊,念头不对。
这是讲的第一点,做官的人要学范仲淹,事上花开,心上花不要开。
第二,“即时当顺利,常作拂逆想”。做事顺利本身也是一福,没福的人做事不会顺利的。我自己就有这个体会,我讲《了凡四训》是特别地顺利。我是2011年4月5号清明节那天开始讲《了凡四训》的。越讲听的人越多,越讲我就越欢喜。到现在都来不及讲,排队到明年8、9月份以后,根本没有时间讲。顺利吧?很顺利!当你讲《了凡四训》顺的时候,其他地方就不顺利了。
有一次,我去理发店理发,一进门,六七个人排队。换一家吧,再一看还是六七个人。我当时就知道,讲《了凡四训》顺,理发就不顺。此消彼长。所以,我每次理发是件很麻烦的事情。后来索性简单,买个理发推,我太太给我理。
在此顺,在彼就不顺。所以,你就知道,在你做事情的时候,遇到不顺的时候,你要能承受不顺,才能确保这个顺的事情永远顺下去。否则,你要把不顺的事情变顺了,就抢了顺的事情的福了。
记得我有一次在河南讲课,明天要开班了,今天我在北京,早上10点零3分的火车,西客站的。我早上8点钟就出门,按理讲,路上再堵车,也不至于堵那么长时间啊。等我到了西客站,火车开走三分钟,没赶上,不顺了。我一看没赶上,就想办法改飞机了,就给河南打电话,我说赶紧换机票。他们帮我联系机票,你说那天巧不巧,从首都机场到新郑机场,那天竟然没有一张票。我就知道不顺了,也不急,在此顺,在彼不顺。
我赶紧打电话。正好北京有个企业家,想去河南听课,他是下午的火车。我就打电话给这个企业家,我跟他讲,你坐飞机去,我用你的票。他说行。到西客站见面,到西客站了,拿着票以后,他就跟我讲,老师,我到底下看看有没有退票的,有退票我们一起走,就不要坐飞机了。下去没一会儿,他跑上来了,票拿来了。我不顺,他顺啊。
所以,要想做成某一件事情,要想让它顺,其他事情上要能忍受不顺。这就是“即时当顺利,常作拂逆想”。否则,就把你的顺给破坏掉了。
第三,“即眼前足食,常作贫窭想”。这是讲做生意。做生意发财了,怎样才能做到富过三代、八代呢?当你发财的时候,你要惜福,惜福就是心上花不开,事上发的财再大没关系,只要心上花不开。
有一个人叫洛克菲勒,洛克菲勒是全球第一个亿万富翁。他的家族传了六代,还是很有名望。凭什么?洛克菲勒非常的勤俭,不抽烟,不喝酒,不乱搞男女关系。人家因为勤俭,心上花不会开,大量做慈善,钱都捐出去了。人气很旺,代代不衰。
中国人用两个字就概括了成功和不败。怎么成功?要勤。怎么能不败?要俭。勤俭就是到成功再到不败的秘诀。这是可持续发展,心上花不能开。
第四,“即人相爱敬,常作恐惧想”。这个爱情也存在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现在爱情都比较短命。现在人谈恋爱都不会了。怎样才能让爱情可持续发展呢?“常作恐惧想”。我女儿读大学,我就给她定了两条纪律,其他对她没要求。第一,不准喝酒;第二,不准谈恋爱。可能有的人说,老师,怎么这么定呢?因为我太了解我女儿了,这个人感情脆弱,如果不成熟,你谈恋爱必定受伤。所以,我给她划了一个红线,不要超过这个红线。我女儿很听话,没谈。大学一毕业,工作了,马上问,爸爸,现在可以谈了吧?我估计老早等不及了,但是还听话。后来谈了个对象,他们是同事。有一天晚上要出门约会了,还没出门的时候,我妈就讲了,说,你今天晚上约会啊,擦擦口红打扮打扮啊。你知道我女儿讲什么话?跟他见面还需要擦口红?后来我妈跟我一讲,我就知道要坏事了,傲慢了。你说这个男孩是不是喜欢她?喜欢!她对男孩子是什么态度啊?傲慢!傲慢就有祸啊,果然吹掉了。
后来找了个机会,我就跟我女儿谈这个事情。我说,人家喜欢你,你该怎么对待人家?要感恩!但是,今天女孩子一般都是傲慢。难怪孔老夫子在《论语》里面讲得很清楚,“唯小人与女人难养也”。孔老夫子不是歧视女人,其实这句话重点讲的是男人,只是拿女人做陪衬。“唯小人与女人”,小人指谁啊?男人啊。所以,男人不要像女人那样小气。为什么叫难养呢?后面讲依据了。“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你对她好,她马上就骄傲。你对她远,她马上生气。远也不得,近也不得,真难养,就这个意思。
当别人爱你的时候,能让人家爱,这是你的福,要存感恩心。你一感恩,他就更爱。他更爱,你更感恩。这是可持续发展。千万不要傲慢,女同志要注意这条。爱情本身也是生命当中很重要的一种状态,如果处理不好,往往爱就转为恨。所以,恐惧啊,今天他爱你,明天他不爱你了,那就很危险了。那就一定要想到,怎样才能做到永远爱下去。
我有个朋友,北京的一个企业家,50多岁了,男的。我问他,现在你在家对老婆还说我爱你吗?他说,不说了。我说,为什么不说?不好意思,老夫老妻,多肉麻。我说,你老婆想不想你说呢?这我不知道啊。我说,你要不说,人家会说吗?那还是我自己说吧。你想想看,你要不说,人家想不想呢?哪个女人不想听“我爱你”?想啊!要说,而且要说到底,说一辈子啊!不过现在说“我爱你”也被污染了,因为你在卡拉OK也这么说啊。现在说什么话有用呢?“我帮你”比较实惠。所以说,你越帮老婆,老婆干活就越欢喜。她越欢喜你就越帮,她每天做事乐啊。你不开心吗?开心!
夫妻之间,要相敬如宾。越是亲近的人,越要恭敬,一点不能懈怠。这是我们很多人疏忽的。我们以为太熟悉了、太亲近了,就随便点。不行!我北京有个很好的朋友,十多年了。有一次他带一个朋友,我们一起喝茶,我认识新朋友了。快过年了,我就给新朋友寄了一个贺卡,没给老朋友寄。老朋友知道了很生气,我都跟你十多年了,你竟然给他寄不给我寄。我一下子觉悟了,越是老朋友对你的要求就越高,你一点都不能疏忽。越是夫妻对你要求就越高,要更加恭敬。所以,要相敬如宾,才能保持可持续发展,一点不能懈怠。否则,危险就来了,恐惧就来了。
第五,“即家世望重,常作卑下想”。这是讲名门望族。在东晋的时候,刘禹锡曾经写过一首诗,讲了东晋时候的两个人。“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个王家和谢家在东晋都是名门望族、权倾天下,后来倒掉了。你家富的时候,燕子到你家。你家一倒,燕子就走掉了。所以,要想确保家族代代兴盛,怎么办?要作卑下想。
有一个家族值得我们重视,就是钱学森的家族。钱学森这个家族从宋朝到今天,代代兴盛。尤其到了现在,钱家的人旺啊。从钱家的名人就知道,钱家贤才辈出,贵子多。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钱其琛、钱钟书、钱逊、钱穆、钱正英,那么多姓钱的名人都是钱家的后代。钱家不仅子孙名人多,而且钱家的子孙寿命都很长。钱伟长98岁去世的,钱三强98岁去世的。钱其琛、钱正英现在还活着。钱穆也是93岁去世的,长寿!不仅长寿,而且钱家的媳妇个个都是优秀的。钱学森的夫人蒋英,谁的女儿呢?保定军官学校的校长、国民党上将蒋百里的女儿,职位很高。她自己也是中央音乐学院著名的声乐教授,据说在国外唱歌,能量太大,把灯都唱掉下来了。钱伟长的夫人孔祥英,孔子的第75代孙,名门望族。钱三强的太太何泽慧,居里夫人女儿的学生,中国著名核物理学家。
有福人家娶有福的妻子。如果你娶不到有福的媳妇,不要怨人家,肯定自己没有积福。这个家族为什么兴盛呢?这个家族特别注重养气。在家训里面就讲到,庙堂之上以养正气为先,海宇之内以养元气为本。这个钱家人,要么养正气,要么养元气,总之重视生命能量。怎么样培养正气呢?家训里面规定,子孙要“利在天下必谋,利在一人不谋”,对天下有利的事一定要做,对自己有利的事情可做可不做,助人为乐养正气。
钱家人很谦虚。钱学森的儿子曾经写了一个回忆录讲他爸爸。钱学森也是国家重要的科技领导人,家里面有厨师。有一次厨师跟他儿子讲,你爸爸是有学问的人。儿子一听,爸爸有学问全国人民都知道,还用你讲吗?厨师就讲了,你爸爸每次从楼上下来吃饭,都是穿戴整洁,不是穿着裤衩拖鞋下来的,对我们做厨师的尊重。穿戴整齐、认真吃饭是对厨师恭敬,厨师能感觉到。因为谦虚,这个家族到现在还在振兴。所以,“家世望重,常作卑下想”,这是可持续发展。
第六,“即学问颇优,常作浅陋想”。学问要想越来越深,怎么做?要做浅陋想。这个内容我们放在讲“改过之学”的时候专门讲,因为这内容很重要。
总之,做到这六条,你这个人,你这个家,你这个家族,就可以做到可持续发展,事上花开,心上花不能开。
下面就是《了凡四训》著名的了凡六思,“远思扬祖宗之德,近思盖父母之愆;上思报国之恩,下思造家之福;外思济人之急,内思闲己之邪。”这六思是振兴家业、积福传家的法宝,做到了,家业一定兴盛。所以,心态决定命运。
“远思扬祖宗之德,近思盖父母之愆”,这是讲孝亲敬祖、连根养根,对祖宗要思他们的恩,对父母要改他们的过。这个我们讲过了,总结一下。
“上思报国之恩,下思造家之福”,这是讲要传家。传家怎么传?建功立业,积福传家。过去有人说忠孝不能两全,这话不对的,忠孝是一件事情。对国家忠,你就建功立业了。建功立业你就有福,有福才能传家,没福不能传家的。所以,忠就是孝,孝就是忠,一件事情!
“外思济人之急,内思闲己之邪”,这是讲“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就是常说“我错了”,常存“我帮你”的心。“外思济人之急”,我帮你!“内思闲己之邪”,我错了!都在谦德的念头上下功夫,惟谦就行,就有福了。
“务要日日知非、日日改过。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于自是。一日无过可改,即一日无步可进。”每一天怎样进步?知过改过叫进步。这个内容我们在“改过之法”里面专门来讲。
“天下聪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业不加广者,只为‘因循’二字,耽搁一生。”天下这些小聪明人总是改人家过,而不改自己的过,所以说德不修、业不广,自己耽误了自己。
“云谷禅师所授立命之说,乃至精至邃、至真至正之理。”这是总结云谷禅师所说的“立命之说”。很明显,“立命之说”是云谷禅师传授的,不是一般人传授的,“至精至邃”,即博大精深,讲精神的,这个学问深不可测。我跟大家报告的,也只是我测到的一点点。我们回家多读经典、多力行,测得越来越深,深不可测,其味无穷。“至真至正之理”,真就是不假。既然是真理,大家不要论证它了,真理可以论证一切的理论。真理不必论证,这就是真理。我们对真理,只要学习,不要探索。探索真理你是不自量力,因为真理是圣人发现的,凡夫发现不了。“至正”,正就是不偏不邪,完美的。“立命之学”是完美人生的大学问,只要把它学好,你的人生就完美了。反过来,不学“立命之学”,人生不会完美。
“其熟玩而勉行之”,这个“熟”非常有意思。什么叫熟呢?第一,把它读熟。读熟了,你才能够把它用熟。第二,把他讲熟。讲什么呢?讲你怎么用的。跟了凡先生一样,了凡先生跟云谷禅师学习了,然后再用,用得很熟,立命九法出来了。你呢?从今天回家开始,也来用《了凡四训》。等你到了晚年,写你们家家训的时候,你也搞个立命八法、七法,孩子受益了。如果你不把它用熟了、做好了,到那个时候你写不出来,那对不起子孙。写你曾经学习《了凡四训》,怎样践行的,这个子孙看了,他受教育呀。我们要为自己的人生写下这一篇,你就要去做,这就对了。这就叫作“其熟玩而勉行之”,要努力。
“毋自旷也”,不要自己耽误自己。没有人耽误你,只有你自己才能耽误自己。所以,不要求人,求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