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定志向,为生命扎根
前面讲“谦德之效”的时候,后面有一段文字,我们把它补上,这个“立命之学”的意思就完整了。
“古语云:有志于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贵者,必得富贵。”求功名得功名,求富贵得富贵,有求必应,心想事成,这是事实。
“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立定此志,须念念谦虚,尘尘方便,自然感动天地,而造福由我。”这一段是个总结。志向就是一粒生命的种子,种子一发芽就是根,没有志向等于生命没有种子。我们现在用的不是志向,我们是跟着习气走,从来没有立过命啊。从立命那天开始,你想要什么就来什么,做圣人啊。以前你不想要它也来,那是叫作习气。现在要做圣人怎么办?今天晚上立命。你想要什么?今天晚上立。大家不要着急,也有可能,今天晚上立的命你从来没想过,以前很想要的东西在今天晚上直觉当中没有出来。没有出来不要管它,以今天晚上从你的直觉当中觉察的念头为准。以前的不用管它,因为大家是用正确的方法来做的,以前的想法不一定正确,不要管它。
“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立定此志。”立命还得要定住啊,不然倒掉了。立命跟定目标是一回事情。什么叫目标?“目”就是眼睛,“标”是眼睛看的东西。当眼睛看它的时候叫目标,你不看它就等于没有目标。所以,我们不要以为定了目标就有目标,不是的。念念在盯着这个目标,才叫有目标。这个眼讲的是心眼。所以,一定要定住,不要让它倒掉。
“须念念谦虚,尘尘方便”,不是说一时谦虚,一直要谦虚。谦虚的两个念头,时时要提起——“我错了”、“我帮你”。“我错了”化解一切冤仇,提你的人气。“我帮你”种下有福的种子,就种下无边的福田。“尘尘方便”是随缘分做事情,方便、随缘,见人有困难,能帮就帮,不要攀援。“自然感动天地”,感动天地,从感动人开始,感动人就在感动天地。“而造福由我”,由自己决定。
“今之求登科第者,初未尝有真志,不过一时意兴耳,兴到则求,兴阑则止。”这句话特别重要。我们过去都没有真定过目标,都是假目标。你怎么定的呢?跟他一样,“今之求登科第者”,求科第的人。“初未尝有真志”,不是真定目标。他们是怎么定的?心血来潮,有兴趣了,我想要,兴趣一过去就忘了。那不是目标。真正的命是牢不可破、坚定不移。所以,一定要在直觉状态下定的目标,才能做到不动心。用直觉你才能觉察到,你究竟要什么。命不在外,在潜意识里面。
“孟子曰:王之好乐甚,齐其庶几乎?予于科名亦然。”这个地方举了个孟子的典故,来说明真假的问题。“齐王好乐甚”,喜欢音乐。孟子就问他,说,一个人听音乐乐呢,还是与大家一起听音乐乐呢?齐王说,与大家一起听音乐乐。事实上呢?齐王只顾自己乐,不顾人家听音乐。不顾人家乐,不是真乐,而是假乐,不是真喜欢音乐,而是假喜欢音乐。提醒我们,要立真志,不要心血来潮。“予于科名亦然”,求科名也要如此,要真不要假。所谓真,就是要用直觉。立命对我们每个人都是庄严的。你立了命,你的命就往这个方向去了。
“立命之学”是生命的第一学问,所谓心想事成。人只要有心想事成的能力,现在一无所有都不可怕。只要他会想,依立命九法,求子得子,求官得官,求财得财,有求必应。这是生命的第一学问。这个学问是谁传授的呢?不是袁了凡先生传授的,而是云谷禅师传授的。那么,云谷禅师是佛门中人,是佛家的高僧,为什么还劝我们求财、求名、求利、求长寿、求有子呢?我们过去对佛门的认识,好像一学佛,把头一剃,遁入空门,啥都不要了。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云谷禅师要传授“立命之学”?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法。佛法包括世间法,包括讲名利、讲五福,同时又超越世间法。这个是大家必须要了解的。
我们今天有不少学佛的同学,一学佛之后,就觉得做人没意思了,就不想做人了。人没做好,佛也没做到,变得不佛也不人,这个很难。所以,学佛的基础,先把人做好,要做有福的人。如果没有福,你要学佛,能量太低了,心安不下来,虽然是在学佛,心老是不定,烦恼很多,纠结也很多。云谷禅师很有智慧,传授“立命之学”,让每个人先把人做好,做有福人,在这个基础上再来学佛,就不难了。大家要体会到祖师大德的意思,千万不要错解佛法,以为佛法是不讲生活的。佛法是讲圆满生活的,不是不讲生活的。
第五讲
改过之法
今天开始我们专门学习“改过之法”。改过是我们学习的重要内容。我们讲过,学习是生命的第一任务。那什么是学习呢?学以知过,习以改过。知过改过就是学习的意思。心想事成的学问学了,但是没有习,没有习就不得力。
改过对于每个人都太重要了。改过就是把我们身上的毛病去掉、
把挡在我们实现目标道路上的障碍拿掉。在立命九法当中,有两法专门是讲知过改过的。第二法是发露忏悔、说“我错了”,说“我错了”还没有改,只是认错了。第四法呢,修身以俟,是讲要改过。
在《了凡四训》“立命之学”最后特别讲到,“务要日日知非、日日改过。一日不知非,则一日安于自是。一日无过可改,则一日无步可进。”特别强调改过。否则,你不能成为心想事成之人,你还是凡夫,做不了圣人。
知过改过,转凡成圣
我们学习《了凡四训》,无非是为了了凡成圣。而要了凡成圣,大家要对圣人有正确的认识,千万不要把圣人当神。圣人是人。符合标准就叫圣人,不符合就叫凡夫。就跟我们入党一样的,符合党员标准你是党员,不符合你就是群众。
圣人是什么样的人呢?
第一,圣人天天养正气,凡夫天天养怨气。这就是区别。这句话是孟子讲的。孟子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所谓养浩然之气,就是养正气。人生的意义,在天天养正气。我们学习《了凡四训》,天天诵读,提正念,养正气,我们已经走在了凡成圣的路上了。虽然没有到目的地,但是方向绝对没有错。
人生就怕方向错。方向一错,努力白费。有一次,鑫华新的贾总他们在石家庄办班。讲完课,下午6点钟吃完饭,司机就拉着我拼命去赶火车。我上车就睡着了,等我一觉醒来,问到哪了,司机说快到机场了。我说是去火车站的,他说我以为老师平常都坐飞机。一看时间,非常紧了,赶紧掉头飞奔火车站。到火车站,还差几分钟。幸亏及时觉悟啊,不然就误在那个地方了。所以,方向不对,努力白费。司机很努力,但跑的方向不对,再快也没用。
要走在了凡成圣的路上,快慢是每个人的因缘不一样,方向不能错。这是圣人的第一个标准,养正气。
第二个标准,圣人是连根养根、孝亲敬祖的。还是孟子讲的,“尧舜之道,孝悌而已”。尧舜是圣人。凭什么做圣人?“孝悌而已”,无非是连根养根做到了。所以,我们第一天举行连根养根仪式,又通过一封家书,我们也连根养根,我们身上也有了圣人的气象。不要不敢做圣人。对圣人不了解,就像了凡先生,善事都做了,还以为没做善事。明事理,我们就能走在了凡成圣的路上了。虽然不是百分之百的圣人,但也已经有了圣人的气质。
圣人是心想事成的人,凡夫是心想不成的。古人有一句话,“人不如意常八九”。不如意就是心想不成啊。人生心想不成的、事不如意的占百分之八九十呀,都是不顺心的,都是不能心想事成的。只有百分之十,是如意的,是心想事成的,这百分之十的人称为圣人、圣贤。
圣人是知过改过的人。曾经有人请教南怀瑾老先生,圣人跟英雄有什么区别?南老回答得很干脆,英雄征服天下,圣人征服自己。那什么是征服自己?知过改过。什么叫征服天下?改人家过。征服天下顶多是英雄,改自己的过是圣人。
我问大家一个问题,看大家能不能用直觉来回答。做英雄容易,还是做圣人容易?两个意见都有。我告诉大家,做圣人容易,做英雄太难了。英国有一个人,死了以后安葬在墓地。他的墓碑上有一段话。这个人没有名,那段话非常有名。他说:“在我小的时候,我就梦想改变世界。等我大了点以后,我发现改变世界很难,我就想,改变我们国家吧。等我到了40多岁的时候,我发现改变我们国家也很难,那就改变我家吧。等到六七十岁的时候,发现改变我家还很难,我才发现,那只能改变我自己吧。”这个人用一生来探索,到死的时候觉悟。改变自己容易,改变世界太难了。我们不用探索,学习就行了。
《大学》里面讲得很清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先教你修身,没教你先平天下。平天下太难了,先把修身做好、知过改过做好。连自己都不能改变,你还想改变世界?难啊!做圣人太容易了,做英雄太难了。有几个人改变天下的?你想想看,你往上面跳,跳得再高,动作再高,结果是什么?还是掉下来。所谓改变天下,只是暂时的,重在改变自己。这就是我们讲的知过改过。
我们学习“改过之法”,学习的角度很多。从企业管理的角度,在座的都是企业领导,即使不是企业领导,也是你们家的领导,你也是做领导的,请问,企业管理的核心任务是什么?无非是知过改过。你看,我们每个月报表一出来,发现问题了,知过了,下个月就把它修正,知过改过。但是,我们今天的知过改过非常落后。落后在哪里呢?总是等事情发生了,才知道哪里错。迟了!《黄帝内经》讲得很清楚,“圣人治未病不治已病,治未乱不治已乱”。圣人治天下、管理公司,他不是等失火了才知道失火的。迟了!这个保龄球,一个球出去,倒十个瓶还是八个瓶,还是一个瓶不倒,不是在倒的时候决定的,球一出手就决定了。所以,圣人在出手的时候就能预见到结果,而我们只有看到结果才知道结果,我们落后了。所以,一定要用先进的管理方法,不要用落后的。
那先进的是什么样子呢?就是曾国藩讲的,看气象。企业管理以提升每个人的生命力为根本任务、以提升每个人的信心为根本任务。只要没有信心了,后果一定是严重的。你只要管理信心就行了,不要管理结果,不要管理业绩。人一有信心,自然能爱人、能帮人、能尊敬人。人气旺,福气就大了。所以,一定要把管理的坐标前移,把过去只看结果移到造成结果的原因上。这叫先进,不要落后啊。
中国的文化是先进的文化。有先进的,干嘛还学落后的?那是我们无知啊。曾国藩讲,“盛衰在气象。气象盛,虽饥也乐。”所以,要把管理信心、管理正气、管理能量,作为生命的根本任务,作为企业管理的根本任务。
通过谦德看员工的福气
我们把书翻到“改过之法”。
“春秋诸大夫,见人言动,亿而谈其祸福,靡不验者,《左》、《国》诸记可观也。”“春秋”是讲时间,离现在已经2500年了。这个“大夫"就是过去的家的管理者。过去的管理者有一种能力,“见人言动,亿而谈其祸福,靡不验者”,看人一言一行,就知道这个人能把事情做好还是做坏,就知道这个人有福还是有祸。不是等他真的发生了祸福才知道,迟了。从细微处,就是有可能变成结果的细微处,就能知道结果,这种能力就是预测。领导人没有预测能力,那就落后了。
看一个员工有没有生命力,通过五天的学习,我们也该会看了。粗一点看,先看他谦德还是傲慢。如果他谦虚,一定有福。如果他傲慢,一定有祸。“谦德之效”无非讲这个东西。你把谦德的样子一个个找出来。“恂恂款款,不敢先人”是谦,“恭敬顺承,小心谦畏”是谦,“受侮不答,闻谤不辩”是谦,能帮人是谦,不敢犯错是谦,能遵纪守法是谦,知过是谦,改过是谦中还有更深的谦,浮者自实是谦,肆者自敛是谦。这些谦的样子你都搞清楚了,你马上就能看出这个人有福没福。
你再把修谦德的七个方面比较,你就会用了。敬天爱人是谦,知命认命是谦,知过改过是谦,知恩报恩是谦,敦伦尽分是谦,认祖归宗是谦,养正化怨是谦。这些方法我再给大家理一理,你就好用了。只要看这些现象,马上你就看出这个人有福没福了。
我听到一个笑话,说有一个市长带了秘书和司机外出办事。正好进电梯,也不知道三个人当中谁放了个屁,然后几个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这时候秘书说话了,“不是我”,首先辩白一下。结果怎么样呢?这个市长很有水平,“见人言动,亿而谈其祸福”,回家就把他免掉了。理由是,屁大的事都不能承受,留你干什么用?
有福的人你用,没福的人别用。你用就有祸,等有祸了你不要怪他。你眼神不好,那是你的过失,你怎么能怪他呢?我们要有预见、预测的能力啊。
提高员工信心的妙方
看员工有没有生命力、有没有信心,要看他有没有连根养根。如果他连根养根,一定有信心。如果他断根了,不会有信心的。
我在南京有一个朋友,是做房地产的,公司做得非常好。这个老板65岁了,也是部队回来的一个老同志。过去他在公司培养了一批能干的干部,有几个特别贴心的,这几个贴心的人竟然联合起来,发动政变,炒老板鱿鱼。老板痛苦啊,说,我把你们培养起来了,你们跟我对着干。怎么想也委屈啊,想不通,觉得这么做人没意思了。想一想,他们为什么这么做呢?我哪儿做错了?后来他就读《论语》。《论语》里面有一句话,把他启发了。哪句话呢?“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这几个人犯上作乱,什么原因呢?对父母也不孝。他就跑他们家,去家访了。过去一看,发现这几个对父母也是犯上作乱。难怪呢,对爹妈犯上作乱,对我那是小事,一下子明白,企业管理一定要从帮员工孝亲敬祖开始,否则他不可能有信心的。你再给他奖金多、再给他福利好,他还是犯上作乱,因为对爹妈上他的根就没扎好。所以,看人应该这么看。
现在我们再看员工有没有福、有没有生命力,还有一个视角,就是看员工的爹妈养老的状况如何,看他们是在家养花、养猫、养狗、养鸟还是养志向。如果他们养志向,养传家的志向,这个爹妈的根有生命力。根有生命力,根深自然叶茂,观老人气象就知儿女兴衰。再看这些老人在家养老,有没有养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福建莆田的林老太太养善,子孙代代做官,有生命力啊。看他父母在养什么,你就知道儿孙有福没福了。
我在修德谷办过两期了凡养老班,还是学《了凡四训》,老人学如何传家。当时让我很吃惊,我以为老年人学习没劲,没想到老年人学习的状态比年轻人好,特别渴望学习。往那儿一坐,连上厕所都不去,怕落掉一句话。后来我才知道,老人非常想学,而且老人非常有时间学、老人非常需要学。学什么呢?就学传家。所以,他们听得很认真。
我在那个地方专门讲了养老的五个要点。
第一,老人先要养志向。没有志向,志夺气衰。尤其是要有传家之志。
第二,老人要养善。老人养善,积善之家儿孙有福。
第三,老人要养气。盛衰就是一口气。今天老人的气质不太好,这个大家都有共识,怨气大,怒气大。一定要把老人的怨气、怒气给他转过来,这才叫孝。怎么转呢?老人要多读经典,读经典养正气、化怨气。东北有一个马老爹,70多岁时开始读《论语》,我遇到他的时候他80多岁了。最后一次遇到他的时候90多岁了,对《论语》非常熟,从头到尾,从左到右,熟透了。天天在家读。他一读,整个家人、儿孙都跟他一起读,整个家都是《论语》的气氛,这个家业怎能不兴盛?无非是诵读,把自己的念转为经典的念就行了。这个方法不要老师的,自己读就行了。我记得最后一次遇到马老爹,在南京,他正好到栖霞山去,有些小伙子不相信老人《论语》那么熟,挑了一句,从挑的这句开始,他把它顺下去,一点不错。马老爹读《论语》,养正气啊。养正气,怨气就化下去了。化怨气千万不要在怨气上下功夫,只要在正气上下功夫就行了。这叫扶正自然去邪,这方法简单。
所以,我们的老人不要到马路上数汽车了,我爸爸也不用老换电灯泡了,读经典就行了。我爸爸现在经典读得少,喜欢扛着相机,到处去发现美丽。也不错,那就不生气。天天在家里面,看谁都不顺眼,那就生气了。所以,老人要多读经典,要去发现美。
第四,老人要养谦德。老人最大的危险就是谦德丢了。实在没有东西显摆了,他就倚老卖老。老也是资格,傲慢,这是事实。怎样帮父母把傲慢去掉、谦德立起来呢?
第五个是方法,让老人跟祖宗连接。一跟祖宗连接,马上谦虚。老人跟儿女在一起,他身份在这个地方,他自然就傲起来了。安徽我有个朋友,他妈妈70多岁了,他外婆还在。这个妈妈跟他们在一起的时候,就是指手画脚,东啊西啊,儿女听了嫌烦。这个妈妈跟外婆在一起的时候,像小猫一样地温顺。看到了吧,把老人导向祖宗,她马上就谦虚了。
在江苏无锡惠山这个地方,曾经集中发现从隋以后一直到民国年间,119座祠堂。集中发现那么多祠堂,那么密集,实属罕见。当时无锡市政府就决定把它搞成旅游项目,也很好。我知道这件事情以后,就去了一趟无锡,跟负责祠堂开发工作的负责人接触。我说,你要把它办成让天下老人跟祖宗连接的课堂,那就更好了,天下老人就有根了。后来,他们觉得意见虽不错,但觉得还是办旅游赚钱比较快一点。老人要入祠堂跟祖宗连接,写家谱,传家训,马上就谦下来了。
所以,老人做到五养——养志、养善、养气、养谦、养根,家业、儿孙一定兴盛。如果还在养狗、养猫,那就难保了。所以说,观老人气象,知儿孙兴衰。不要看儿孙兴衰才知道,迟了!
看一个员工的生命力,还要看他夫妻之间的关系怎样。夫妻关系好,家和业兴。夫妻关系不好,这个人身上已经没有兴盛之相了。他天天在生怨气,没有和气的,没有正气的。
所以,我一再提出来要建设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就是由中国文化作为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让每一个人有信心、有正气。一个员工,自己连根,有信心了。父母能够五养,父母的这个根深了,儿孙叶茂。夫妻关系好,这个员工也兴盛啊。所以,一个员工的生命力跟他的整个生命状态连接在一起的。
我们今天讲企业文化,仅仅停留在到了公司以后那段时间,远远不够,要贯穿员工的整个生命,包括他自己的连根,包括他家里的老人的养老,包括他夫妻的关系,都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只要有一个环节没做到,都在影响这个员工的生命力。
所以,一定要解决员工整个生命状态的气场。怎么解决呢?简单。每个公司读经典,让员工了解连根养根的重要,了解帮父母养老的重要,教他们如何处理夫妻关系,还要让他的太太学会怎么做女人。
我在南方办过两期好女子了凡班,在修德谷办了两期了凡养老班,都是整个中国特色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据说现在好女子了凡班的光盘已经做出来了,我还没看到。了凡养老班的光盘也有了。加上了凡生意经,这就构成了一个中国特色企业文化建设的概貌,大家可以按照这个思路来建设中国特色企业文化。无非是提升每个员工的生命力。员工有生命力了,就等于企业有生命力了。企业有生命力了,就等于国家有生命力了。国家有生命力,天下就有生命力了。所以说,再造大唐天下盛世不是一句空话。从修身开始,从我们自己知过改过开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就完成了。
“《左》、《国》诸记可观也”。“《左》”是《左传》,“《国》”是《国语》。这些都是历史书,里面记载着古代这些官员如何用预测来做管理的,里面有一些经验和案例。作为企业领导人,要多读历史,以史为鉴。
正念生正气,正气养正念
“大都吉凶之兆,萌乎心而动乎四体。”这就解释为什么见人言动就能知道他有福有祸的道理。“吉凶之兆”的“兆”就是讲苗头。苗头从哪里来的?“萌乎心”,从念头来的。念头就是命,管理好念头就是管理好命运。
大家这次到颐年山庄来,最初也是因为动了一个念头,这五天的命是在这里学习。如果当初动了念头,要去广州,你现在人在广州,不会在这里。之所以在这里,就是因为你动了念头,念头就是“萌乎心”啊。
我在江苏天目湖苏园了凡书院讲课的时候,苏园了凡书院的负责人霍总,人非常好。过去他们是一个度假村,也是杀鱼、杀虾、杀鸡、杀鸭接待客人。后来学习传统文化以后,觉得杀生不对,改素食了。客人来了,都请他吃素食。其中有一个素菜,是用豆腐制品做的一种鱼,名字叫“臭鳜鱼”。菜已经是素的了,名字还是荤的。这个霍总很有意思。有一次请客人吃饭,上了臭鳜鱼。他就动了一念,啥时能吃一次真臭鳜鱼。只动了一个念头,没吃。以后再跟人吃饭的时候,每次臭鳜鱼上来,这个念头又被强化一次。几次念头动了以后,萌乎心啊,终于有一天,他让厨师做一条真的臭鳜鱼,真就吃掉了,吃完以后就吐了。你看看,一个念头最后变成行为,“萌乎心而动乎四体”。我们现在很多素食,菜是素的了,名字还是荤的,还是不干净,因为念头上不干净。当然了,比吃荤的强多了。
“其过于厚者常获福,过于薄者常近祸。”这句话是真理,这个福和祸都跟我们的厚跟薄有关系。厚和薄是从我们的气质上来讲的。人就活一口气。如果气足,人就有福。气不足,人就有祸。这是事实。
气从天人合一而来。这个天人合一中的“人”是讲自己,天是讲我们生命的环境。就像鱼活在鱼缸里面一样,鱼和水是一体的。假如鱼缸水少了,鱼就活得困难了。水一多,鱼就活得自在。同样,如果我们跟天地的连接很丰富,气就非常充足。刚才讲了,这个天指我们生活的环境。每一个人都是我们生命的天,你跟他要连接,连接一个人得一分天力,连接十个人得十分天力,连接一万个人得一万分天力。假如堵上了,力就薄了。
不信我们可以做个实验。天人合一,马上就可以见效。现在你不让它合一,有意分开来,看看你的生命状态会发生什么变化,马上就知道这是真理,真实不虚。学国学也要做实验,做实验你才会相信。人都要呼吸,现在我把鼻子捏上,跟天地先隔开来。当你跟天地隔开的时候、跟空气隔开的时候,你体会一下,你整个生命状态会发生什么变化,你就相信这个真理了。
大家把鼻子捏上了,不要用嘴巴呼吸。过去我们很严格,是相互捏。在颐年山庄我们就客气点,自己捏。但是你要对自己负责任,捏上以后,我不让你松手,一定不要松手,一定要用科学的精神来热爱生命。好,我听有人喊救命。大家体会到了吧!人跟天地本来是通的,通的时候很自在、很舒服,这就是有福的样子。如果一堵上,马上气就薄了。气一薄,三种生命的衰象马上出来了。首先是不舒服,这个大家体会到了。如果还不松手,你肯定恐惧了。再不松手,你就怨人了。这就是生命的衰象。
在家里面,夫妻一堵上了,也是这种状况。堵上以后,我们通常叫生气了,生怨气。怨气就是正气薄的那种状态,怒气也是气薄的状态。
人与人只要一堵上了,堵上一个,就减少一分正气。通一个人,就增加一分能量。“过于厚者常获福,过于薄者常近祸”就是这个意思。你就明白,要确保跟人人通。不仅跟人人通,跟猪狗牛羊也要通,因为它也是你的一片天,天人合一是这个意思。
怎么能不堵上呢?稻盛和夫就用利他的方式跟天下来通,所以他的气厚、他的福大。天人合一面前,人人平等。多少由你自己决定,跟任何人没有关系。所以,一定不要堵上。我们平常怎么堵上的呢?因为自我,就堵上了。因为无我,就打开来了。越自我,越自大,越自私,堵得就越严重。越无我,越谦卑,越无私,你就跟天地贯通了。
稻盛和夫就用利他来去自我、去自大、去自私,这个方法好。所以,人家把工作当修行,我们把工作当赚钱,完全是两个方向。人家要的是能量,我们只要五福当中的一福。人家要五福,我们只要财啊。我们要的就比人家少,人家得的就比我们多,人家真会做事情。他也做生意,你也做生意,为什么得的不一样呢?思想不一样,认识不一样。学习是生命的第一任务。不学习,你根本不知道错在哪里。如果不知道错在哪里,怎么能改过呢?学习是生命的第一等好事情,离开学习不会有好事情。
“俗眼多翳,谓有未定而不可测者也。”这些凡夫俗子不是圣人,他们总觉得祸福不一定啊,我偷东西,只要不给逮到,就没有问题。哪是偶然的呢?不是的,这是必然的。要通不要堵,“通则不痛,痛则不通”。请问大家,你赚的钱用来干嘛的?是用来通的,还是用来堵的?要把它用来通,不要用它来堵,否则钱没有意义的,钱的意义在通气。
“至诚合天,福之将至,观其善而必先知之矣,祸之将至,观其不善而必先知之矣。”前面是从气质上来讲祸和福,这里是从念头上来讲祸和福。讲的内容没有区别,涉及的方面有差距。一个讲气,一个讲念。
念头跟气质是紧密连在一起的。霍金斯,这个人了不起,他发现了念头跟能量的关系,通过念头可以改变气质。他给你身上接很多电极,然后来测量你身上的这些生物电。当他给你输入一个念头——“我爱你”,你也说“我爱你”,你身上的能量场就不一样。在仪器上有相出来,能量很高。再跟你说“我恨你”,你也说“我恨你”。一恨,你能量马上下来了。念头在影响我们的气场、影响我们的能量。
从气上说也行,从念上说也行。结论都是一个:善念有福,恶念有祸;正气有福,邪气有祸。正念生正气,正气养正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