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 页
  • 姜堰概况
    • 位置面积
    • 自然资源
    • 行政区划
    • 风景名胜
    • 文化传统
    • 姜堰微矩阵
    • 姜堰故事
  • 姜堰动态
    • 重要信息
    • 姜堰动态
    • 网友投稿
    • 视频展播
    • 专题专栏
    • 官方动态
    • 官方公告
    • 教育动态
  • 走进姜堰
    • 姜堰城建
    • 姜堰交通
    • 姜堰教育
    • 姜堰旅游
    • 姜堰商业
  • 三水沙龙
    • 网络文学
    • 行者杂谈
    • 摄影专栏
    • 学习园地
      • 学习书籍
      • 学习笔记
    • 美食佳园
    • 手艺人
    • 身边事
    • 奇闻杂谈
    • 健康常识
  • 历史传承
    • 中医药传承
      • 中医典籍
      • 中医视频
    • 文化传承
    • 佛教文化
    • 道家思想
    • 武术传承
    • 名人名家
  • 在线投稿
  • 信息公开
  • 办事服务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_专题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_专题

党的二十大精神理论大讲堂--理论

党的二十大精神理论大讲堂--理论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

三水沙龙
  • 网络文学
  • 行者杂谈
  • 摄影专栏
  • 学习园地
    • 学习书籍
    • 学习笔记
  • 美食佳园
  • 手艺人
  • 身边事
  • 奇闻杂谈
  • 健康常识
  • 首页
  • 三水沙龙
  • 健康常识
二十四节气里的中国时间

  今天正值二十四节气中的“小雪”,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华民族创造和传承的时间体系及其实践,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文化资源,是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智慧彰显,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宝贵的财富。

  中国人的自然时间

  浪漫诗意的生态画卷

  二十四节气铺陈着中国人数千年来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画卷,彰显着中华民族崇尚自然、热爱自然的文化基因。取法自然,是中国人制定和命名时间的重要标准与鲜明特色。从立春到大寒,二十四节气不是简单的数字罗列,而是以季节、降水、气温、物候等变化来呈现四时岁月流动的自然之美。例如,从雨水到谷雨,表征的是从早春“细雨霏霏”到暮春“雨如谷粒”的降水变化。仅从名称上来看,二十四节气就洋溢着自然的浪漫与神韵。

  与二十四节气“配套”存在的七十二候,将一个节气又细分为三候,以植物的萌动、开花、结实、落叶,动物的蛰眠、鸣叫、繁育、迁徙,以及冰雪消融、电闪雷鸣等典型物候现象来标识时间流转的轨迹。立秋三候,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寥寥数语便将立秋之景刻画得细致入微、惟妙惟肖。物候是衡量自然生态变化走向的重要指标,二十四节气和七十二候共同构建起的时间认知体系,反映了中国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

  自然物是中国节气文化时间的标志物。二十四节气的时令节物,大多取之自然、比之自然。《荆楚岁时记》载:“立春之日,悉翦彩为燕以戴之”,说的是立春日将彩燕作为发饰,佩于发间的习俗,取燕来春到之意。这种朝向自然的节物文化表达,诠释着中国人让生命融入自然的生活追求。

  中国人的文化时间

  敬重自然的生态理念

  人类与自然有着与生俱来、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二十四节气蕴含着亲近自然、走进自然的文化精神,彰显着自然空间及其事物对人类生活、思想的塑造功能。清明在传统上又被称作“踏青节”,放风筝等多项传统户外活动,使人们通过与自然的“交流”陶冶心境、强健体魄。诸如此类的节气习俗,有利于提升人们对于自然重要性的认知、加强人类与自然的情感联结。

  斗转星移、时节更替,塑造着自然的景致,也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中国先民对自然时间流转秉持着“顺乎自然”的精神,逐渐形成了迎接四时、尊崇自然的文化传统。浙江杭州的半山立夏节、广西壮族地区的霜降节等,都呈现着中国人热爱自然的文化精神。

  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春分祭日、秋分祭月、夏至祭地、冬至祭天,是中华文明仰望苍穹、俯察大地的智慧表达,充分彰显着中华民族感仰自然的文化传统。

  春种、夏耘、秋收、冬藏,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基本节律。作为极度仰赖自然的行业,农业生产的“铁律”是尊重自然、不误农时,而二十四节气在其中无疑承担着时间指南的重要功能。农谚有云“种田无定例,全靠看节气”“节气不饶人,错过节气无处寻”,农民根据二十四节气组织农事活动,种植培育出了品类丰富的农作物,至今仍是中国人繁衍生息的重要保障。这种遵节气安排生产的劳作实践传承久远、影响广泛,奠定了中华民族崇尚自然生态、尊重自然规律的文化根基。

  中国人的社会时间

  传承发展的生态实践

  将二十四节气作为生产生活的时间标尺,按季生产、顺时而食,本身就是有效保护自然生态的一种重要方式。按季生产,是充分利用自然光、热、水等资源的生产模式,也就意味着能够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而顺时而食,在节气饮食文化中的重要表现便是“尝新”“尝鲜”,即产即食,不仅食材新鲜营养,还能避免食物存贮等造成的资源浪费。

  营造宜居的生活环境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题中之义。围绕各时令节点,中国人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卫生保健习俗。惊蛰时节,气温迅速回升,春雷乍响,百虫纷纷“惊而出走”,因此民间有抖席子、被褥、衣物的习俗;谷雨除蝎、禁蝎,入梅日将器具置于高阁、以防霉坏,入伏日“洗百病”等习俗,也都呈现着人们跟着节气过日子的健康生活方式。

  中国节气文化反对“竭泽而渔”“杀鸡取卵”式的自然资源取用模式,很多地区都流传着“清明前后,挖坑种树”的农谚,鼓励人们植树造林,守护绿水青山。

  保护生物多样性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生物多样性的丰富程度是衡量生态文明建设质量的重要指标。二十四节气包含着许多有关爱护野生动植物的文化传统,对于促进人类与其他生物共享自然之美具有积极意义。在云南鹤庆,当地会在清明节和冬至日举行“祭鸟节”,是日人们会喂食鸟儿,绕山踏歌,赞颂鸟儿给人类带来的诸多益处。这类节气习俗还有很多,有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

  在努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今天,二十四节气历久弥新,不仅在激发全民自觉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上发挥着作用,更昭示着其作为人类共同财富的深远意义。

发布时间: 2022-11-22
点击: 0
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本站为公益网站,部分信息搜集自网上,如有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 上一篇: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北京疾控发布8条健康提示
  • 下一篇:立冬进补  体健如虎(解码二十四节气)
  • 中央及部委

    • 人民银行
    •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 应急管理部
    • 退役军人事务部
    •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
    • 生态环境部
    • 自然资源部
    • 文化和旅游部
    • 商务部
    • 农业农村部
    • 水利部
    • 交通运输部
    •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 财政部
    • 司法部
    • 民政部
    • 公安部
    • 工业和信息化部
    • 科学技术部
    • 教育部
    •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国防部
    • 外交部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人大
    • 全国政协
    • 国家监察委员会
    • 最高人民法院
  • 省及直辖市

    • 北京市
    • 天津市
    • 河北省
    • 山西省
    • 内蒙古自治区
    • 辽宁省
    • 吉林省
    • 黑龙江省
    • 上海市
    • 江苏省
    • 浙江省
    • 安徽省
    • 福建省
    • 江西省
    • 山东省
    • 河南省
    • 湖北省
    • 湖南省
    • 广东省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海南省
    • 重庆市
    • 四川省
    • 贵州省
    • 云南省
    • 西藏自治区
    • 陕西省
    • 甘肃省
    • 青海省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香港特别行政区
    • 澳门特别行政区
    • 台湾省
    •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 地市区

    • 姜堰区人民政府
    • 靖江市人民政府
    • 泰兴市人民政府
    • 兴化市人民政府
    • 海陵区人民政府
    • 医药高新区(高港区)
    • 南京
    • 无锡
    • 徐州
    • 常州
    • 苏州
    • 南通
    • 连云港
    • 淮安
    • 盐城
    • 扬州
    • 镇江
    • 泰州
    • 宿迁
  • 新闻媒体

    • 中国台湾网
    • 新华网
    • 人民网
    • 求是网
    • 中国网
    • 光明网
    • 法治网
    • 中工网
    • 中国一带一路
  • 其他综合

    • 姜堰自然资源和规划网
    • 姜堰人网
    • 姜堰三水网
    • 溱湖风景区
    • 溱潼古镇
关于本站

  本站是由姜堰区互联网协会合作开办的公益性网站,旨在服务姜堰,推介姜堰,向公众展示姜堰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真实有效信息数据,为投资、招商提供全方位服务。

  欢迎投稿,一经录用,及付稿酬。

  联系或投稿邮箱:wezi8899@qq.com

合作单位
  • 姜堰区互联网协会

微信关注

手机访问

Copyright © 泰州市全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0208771号-3 苏公网安备32120402001089号
  • 首页
  • 电话
  • 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