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有位诗人叫李祥瑗,其生平不详,今人对他的诗作也知之不多,但他有一首题为《姜堰》的诗,却颇有影响:
灯火明姜堰,维舟入市阛。
一廛多傍水,数仞亦称山。
粟贵商人乐,城遥戍卒闲。
繁荣犹似昔,客子鬓毛斑。
聊聊数十字,勾画出了昔时姜堰的风物民情和繁华景象。那灯火通明的街市,临河傍水的民居,那只有几丈高却被叫做山的土丘,那因粮市繁荣、社会安定而带来的商人的快乐、戍卒的悠闲,无不描写得逼真有趣。虽然诗人对岁月的流逝也颇多感慨,但更多表达的还是对姜堰这一方宝地的由衷向往和赞美。
是的,姜堰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物阜民丰的繁华之地。它位于泰州城东四十五里,为泰州东乡第一大镇。古老的运盐河东西穿镇而过,其南部为上河地区,北部为下河地区。北上之江水、南下之淮水、西溯之海水,在此交汇,灌溉出一片肥沃的土地。明代即以人烟稠密、店铺繁兴而远近闻名,清代以后更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吸引了四面八方的客商行旅,成为连通上下河的粮油集散中心,赢得“金姜堰”的美誉。《中国地名大辞典》(1930年国立北平研究院出版部出版、刘钧仁著)称姜堰繁盛冠于泰县(泰州)。
那么,姜堰为什么会繁华?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这个“堰”。
堰是治水设施,是水利工程,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千百年治水实践中的创造。最有名的莫过于“都江堰”了。《辞海》释曰:“堰,较低的能挡水、溢流的建筑物,横截河中,用以抬高水位,以便引水灌溉、或便利航运。”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中说:“以塘潴水,以坝止水,以澳归水,以堰平水,以洞泄水,以闸时其纵闭,使水深广可容舟,有余则用浸灌。”所谓以堰平水,就是用堰来保持水面一定的平衡。水位高时,可以从堰上漫过溢出,水位低时,可以将水蓄住,不让外流,达到既能蓄水又能溢水的目的。
姜堰在无“堰”之前,或者上下河水并不相通,上河归上河,下河归下河,上下河水不能相互调节;或者虽有河道、涵洞相通,但因上下河水位落差较大,上河水直灌下河,既不利抗旱防洪,也不便通航。只有通过建堰,来“以堰平水”,才能既保证上下河农田灌溉,旱年不旱,涝年不涝,又连通上下河航运。由此,堰坝之处,就会形成村庄、集镇、港口,就会逐渐变得繁华起来。因此可以说,“堰”是姜堰得以形成、发展、繁华的根本。
姜堰之“堰”何时建成?缘何得名“姜堰”?《姜堰古镇风情录》中有一段介绍:“北宋年间,泰州富商姜仁惠,有田产若干,在州治东天目山附近。当时,大水为患,姜氏父子,出钱出力,率领民众,筑堰抗洪,保护农田,因此得名。到了北宋嘉祐二年(1057)至宣和二年(1120)的六十四年中,又因大水,两次迁移堰址,最后迁姜堰(坝)至罗塘港,近运河口。上坝、下坝,大概就是这个时候形成的。”而民间流传的一段“姜氏筑堰抗洪”的故事更是说得有鼻子有眼:
说是在北宋年间,泰州有名的巨富姜仁惠,商铺遍布泰州城,良田拥有数千顷,人称“姜半城”。然而,由于其田地大多在天目山周边,而此地属里下河水网地区,地势低洼,而上河水位较高,只要江海涨大潮或连日下大雨,田地便会积水受淹,轻则减产,重则颗粒无收。农民收不到粮食,也就交不起田租。姜仁惠常为此事叹息、发愁。
一年秋天,江淮大地又发大水,房屋遭毁,庄稼被淹,整个村庄田地一片汪洋,不少人畜被淹死。而水去之后,又出现烈日炎炎天气,酷热的太阳晒得人喘不过气来。人们从淤泥里扒出木头树棍,搭建茅屋暂且栖身,不少没被淹死的老人孩童,又因为饥饿中暑而亡。面对这一灾情,姜仁惠没有坐视不管,而是与儿子姜谔一起,前往天目山赈济救灾,给灾民们发放干粮、衣物,帮助他们恢复生产、生活。然而洪水、干旱所造成的破坏,让姜氏父子触目惊心。如何彻底解决这里的旱涝灾害,让乡亲们能够安居乐业?姜仁惠陷入深思。最终,他们做出一个决策:筑一道御洪大堰,阻挡上河水患,保证下河农田不被水淹,同时如遇旱灾,又可引上河水灌溉。为了把大家的力量调动起来,姜仁惠采取了“筑堰救灾、以工代赈”的方法,既让灾民们能够度过眼前灾荒,又可御抗日后的洪水。他贴出一张招募灾民筑堰的告示,告示上写得明明白白:每挑一方土,可得二斤粮。消息很快在方圆数十里内传开,不几日便有数百灾民报名参加筑堰。姜仁惠又请来懂行的工匠实地考察,确定堰址,备足材料。很快,筑堰工程就开工了。
天目山前,响起震天动地的号子声。工地上,车来担往,人流如潮。挑担的排成一条长龙,推车的一辆跟着一辆,你追我赶,不甘落后。谁都想多挑上一方土,那可是一家子救命的粮啊!谁都想多运出一车泥,那可是回报姜家的恩啊!姜仁惠也对儿子姜谔说:“你看大家干得多有劲,这是造福子孙的大好事,我们姜家一定要把它做好,要学古代大禹治水的精神,大堰一日不成,绝不离开工地一步!”
经过半年多的艰苦奋战,一条又高又宽又长的堰坝终于在天目山下筑成。人们看着如巨龙一般的大堰,欣慰之余,觉得应该为它取个名以传之千古。这时,仙风道骨的天目山道长捻着花白胡须说道:“这大堰是姜氏父子所筑,就叫‘姜家堰’吧!”众人连连称好。从此,“姜家堰”传扬开来。后来,人们则干脆称之为 “姜堰”。
堰坝筑城后,确实发挥了巨大作用,数次抵御了入侵的洪水。后来堰坝两次迁移,最终移至古运盐河边的罗塘港,并因此形成了上坝、下坝。在运盐河边形成的村庄集镇,也以“堰”得名,被称为“姜堰镇”。由于有该“堰”的护佑,姜堰地区从此成为远近闻名的鱼米之乡。
这个故事姜堰人知道的很多,在民间很有影响,提起姜氏父子,姜堰人也都不绝赞叹,并为此感到骄傲。但查阅史料,却没有发现有关姜氏父子筑堰抗洪的确证。那么,对于姜堰,方志及其他有关文献资料上又是怎样说的呢?今天的人们又有哪些考证发现呢?
翻开《中国历史地图集》,在北宋泰州军(南宋时泰州为军事州,属淮南东路)的境内,就有“姜堰”的地名。“军”的范围,西至海陵(泰州),东至如皋,北至临泽(高邮),南至孤山(靖江),约有五六个县的区域,境内标出的地名只有十五六个,“姜堰”就是其中之一。这应该是“姜堰”地名最早出现的记录。但由于《中国历史地图集》是当代学者依据宋代典籍中提及的地名而绘制标注的,并不是一张标有“姜堰”的宋代地图,因而不能作为“姜堰”之名肇始的佐证。《宋史·河渠志》是最早记载“姜堰”的正史典籍,其文曰:“绍兴初,以金兵蹂践淮南,犹未退师,四年,诏烧毁扬州湾头港口闸、泰州姜堰、通州白蒲堰,其余诸堰,并令守臣开决焚毁,务要不通敌船。”这里记述的是南宋绍兴四年(1134),金兵进入淮南地区,烧杀抢掠,为防止金兵战船沿运盐河向东占领淮南盐场与保卫扬州、泰州、通州等城池,宋高宗赵构下诏烧闸毁堰,使运盐河的水流入下河,降低水位,不能通船,以此阻击金兵进犯。而此处记载的“姜堰”,可能还仅仅是一处堰坝,“姜堰镇”可能还未形成,或者也仅仅是出现了聚居的村庄而已。但可以肯定地说,这并不是一座普通的堰坝,能够出现在皇帝诏书中,出现在官修的正史上,足可说明此堰可能是由官府管理的一项“国家水利工程”。在明代的万历《泰州志》和崇祯《泰州志》中,“姜堰镇”有了明确记载。万历《泰州志》“四境图”和“乡都”中记述姜堰境内五个集镇,其中就有“姜堰镇”;崇祯《泰州志》卷一中,三处提到姜堰,并详细记载了堰坝以及罗塘港的位置、功能、变迁:“姜堰镇坝,州治东南四十五里”;“姜堰,州治东四十五里天目山前,潴运河水,北至西溪,通运盐以达上河。嘉祐二年(1057)守王纯臣移堰近南宋庄侧。宣和二年(1120)大水,移于罗塘港,近运河口。”“罗塘港,州治东四十五里,今姜堰河是。”从这几段记述可知,当初建造“堰”的目的主要是沟通上下河水道,便利水上运输,当然对于拦洪防灾、引水灌溉也发挥着很大作用。从中还可知道,后来移堰是由官府所移,可见属于官管。不过,到了明代,堰的功能基本已废,堰也被筑实,而成了“姜堰镇坝”,两次移堰的堰址就成了上坝、下坝。堰虽不存,而镇却兴起,堰名最终演变为镇名。民国六年(1917)《姜堰乡土志》载:“姜堰市者,姜堰镇之改称也,古名三水,以江、淮、湖(海)皆积于此,故名之。其水由西来,至湾子口,一向东,一向北,相触回旋为罗纹而成塘,故又名罗塘。”这段记述不仅告诉我们姜堰的水系源流、姜堰的别称古名,而且告诉我们,民国初年,姜堰镇曾一度改称为市,可以想见其繁华的程度了。
那么,“姜堰”到底是不是姜氏父子所筑?到底与姜氏有没有关系?姜氏父子又是何许人?根据姜仁惠墓志(藏泰州市博物馆)记载,姜仁惠,生于公元984年,卒于公元1056年,泰州海陵人,因经商而积有万贯家财,富甲东南,其墓志谓仁惠“贸迁道途垂二十年,委粟藏镪卒数十万,豪夸闾里,视他郡鲜与俦。”六十五岁,响应皇帝“入资赐爵”诏令,“出其私,以佐官用,授本州司马”,其富而好施,乐做善事,建佛殿、印佛书、祈平安,对贫苦者广为赈济,购全监书供学子阅读等。历代泰州志书却未见著录。根据姜谔墓志(《民国泰州志稿》卷二十九《金石》收录)记载,姜谔,生于公元1025年,卒于公元1058年,此人重儒雅,也乐善好施,只是寿命不长,在其父亲去世的第三年就离开人世,年仅三十四岁,生前也曾花钱捐了个小官。照理,筑堰这样耗费人工资财、造福一方百姓的浩大水利工程,理应在墓志中有所记载,然而姜仁惠、姜谔父子墓志均未提及,其他史料中也未见到。据此似可推断,此“堰”与姜氏似乎并无关系,并非姜氏父子所筑。
可既与姜氏无关,为什么又会被称为“姜堰”的呢?近代及今,多有学者探究。民国泰县学者夏兆麐先生在其所著《吴陵野记》(1948年在《泰县日报》发表)中,对姜堰之名进行了考证:“姜堰为城东巨镇,其地姜氏,近不甚著,而堰乃以姜名,何欤?考赵宋时,姜堰之姜,实为吾邑巨富,宋姜谔墓志云:‘以雄于财闻东南’,姜堰实位于邑之东南。谔之夫人史氏,其母亦大族,为宋国戚。墓志中之史原,即其夫令族也。是则姜氏在宋固大有闻于时者,此堰之所以姜为名欤。”夏兆麐先生以姜谔墓志为依据,认为天目山附近的堰坝所以被称为“姜堰”,盖因姜谔夫人史氏乃皇亲国戚,姜氏一门“以雄于财闻东南”,故而所筑之堰以姜氏名之。这当然也是一种猜测,但不失为一说。
笔者以为,考察“姜堰”之名来历与宋代泰州海陵姜氏一族有关,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推断:一者,天目山附近田地均为姜氏所有,而最初“堰”就建在天目山之南,姜氏又为地方富商、皇亲国戚,谁有权在自己的土地上建造堰坝呢?当然只能是姜氏自己,而姜氏自己建造,当然就得自己出资,自己出资建造的堰坝,如何命名?最简便也最可能的称呼就是“姜家堰(姜堰)”,明末清初著名诗人吴嘉纪在其诗作中还有“姜家堰上月辉辉”的句子,“姜家堰”,非常明确,姜家的堰,以此命名,合情合理;二者,在从扬州至通州的古运盐河上,由西至东有着数个堰坝涵闸,其运盐河之南为上河地区,之北为下河地区,由于上下河水位落差大,不建造堰坝涵闸,既无法通航,又会出现旱年上河无水、涝年下河遭灾,无论从抗旱防涝、农田灌溉、粮食生产,还是从沟通上下河水上运输,特别是便于将下河及海边地区所产盐、棉、粮、油等物资运至上河,建造堰坝都是国家工程、官家大事。在北宋末年,国力衰微,战乱频仍,皇帝已经靠卖官而维持开销,当然不可能从国库中拨出款来建造这些工程,但号召地方富绅出资捐建却是可能的。而姜氏一门,以富声闻东南,又皆乐善好施,喜做有益于地方的善事,加之还捐了个“泰州司马”的官位,因此,他们响应国家号召,出资建造“姜堰”,并以此为名,似乎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三者,从建堰的年代与姜仁惠、姜谔父子生活的年代来看,尽管姜堰准确的建堰时间无从查考,但肯定在第一次移堰之前,也即在北宋嘉祐二年(1057)之前,而姜仁惠卒于1056年,姜谔卒于1058年。因此可以断定,姜堰始筑年代,正是姜氏父子健在之时。这为推断堰为姜氏所筑,提供了时间上的可能。而根据姜谔墓志及夏兆麐先生推断,笔者以为,筑堰年代应为姜谔结婚之后,大概在二十岁至三十岁之间。也即在公元1044至1054年之间,时值北宋庆历四年至皇祐六年,而姜仁惠花钱买得“泰州司马”官职也正是在皇祐初年(1049年),儿子所娶的媳妇史氏,又沾上一点皇亲国戚,其时,姜氏一门正处于家族兴盛之时。
因此,尽管没有确凿的证据,但由以上分析,结合民间传说,基本上可以认定,“姜堰”系北宋姜仁惠、姜谔父子所建,或是由他们出钱,官家统一建造,非虚妄之言也。至于历代泰州志书没有著录,主要是在封建社会依靠经商致富的人其实是没有什么社会地位的,不被主流社会认可的,更何况他的官位也是用钱买来的,值不得夸耀。而在自家的田地上筑个堰以灌溉农田,或者捐几个钱给官府支持筑堰,也是不值一提的了。他们是根本不知道后来人会喊出个“姜堰”来的,他们更无意以筑堰而名垂千古的。
姜堰地方文史专家周志陶先生(1920-2008)在其1987年2月出版的《乡土杂咏》中也写有一首题为《姜堰》的诗:“姜家豪富甲东南,筑堰护田天目山。出土墓碑能补阙,志书《货殖》应增刊。”该诗对“姜堰”为姜仁惠、姜谔父子所筑这一说法予以了肯定。但需要指出的是,周志陶先生在附注中说“‘绍兴四年,诏毁泰州姜堰,令不通敌船’,其时距姜氏筑堰,已一百三十余年。”这一结论不知出自何处,有否经过严谨的考证,绍兴四年为1134年,一百三十余年前约为1000年,其时姜仁惠刚刚十六、七岁,一个尚未走上社会的少年,怎么去“率众筑堰抗洪”?显然年代有误。1993年10月由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的首部《泰县志》的“大事记”中,明确记载:“宋,徽宗年间(1101-1125年),大水为患,姜仁惠父子率众筑堰御水,取名姜堰,镇以堰名。”这是官方正史对这一说法的首次正式认定。但可惜的是,年代上也出现了错误。以徽宗即位之年筑堰算起,姜仁惠已死去四十五年,姜谔也死去四十三年,何来姜氏父子筑堰?而崇祯《泰州志》中记述的“嘉祐二年(1057)守王纯臣移堰近南宋庄侧”,堰尚未建,焉有堰移?更遑论“宣和二年(1120)大水,移于罗塘港,近运河口”了。如果不是姜氏父子墓志所记生卒年有误,则就是《泰县志》编者的粗疏大意了。
由于“姜堰”的来历、“姜堰”的得名,史书上没有明确的记载,诸多的考证、推测,使得“姜堰”变得扑朔迷离。而堰坝到底是什么样子?到底在什么地方?谁也没有见过,但谁又都想能够见到。终于,2010年12月,姜堰坝口凤凰大厦地下人防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发现堰坝遗迹,文化部门立即组织博物馆文物工作者,并特邀市考古专家,一起组成考古队,对遗迹进行现场勘查,展开考古发掘。从12月20日到2011年1月5日,经过十七天的清理发掘,共开挖了一个探方、两个探沟、三个剖面,实际挖掘面积达一百五十平方米,出土了大量宋代陶瓷器和宋代铜、铁钱,另有众多的修堰筑坝的木桩、木板以及编织铺垫树枝,基本弄清了现存遗迹的范围和性质。根据所挖探方、探沟、剖面及出土物分析,考古人员认定,这是一处典型的人工修筑堰坝的痕迹。其河道走向为西北东南向,是连接运盐河和今下坝姜堰河的古河道,此处为古河道上的一座坝,其位置即在今姜堰坝口(上坝),与史书中记载的“宣和二年”“移于罗塘港,近运河口”的那道堰坝位置一致。
这是“姜堰”地名的实物见证!
姜堰以“堰”得名,以“堰”繁华。姜堰之名可谓古矣!姜堰原属泰州(泰县、泰州县),泰州、泰县分开后,姜堰为泰县县政府所在地。公元1994年,泰县撤县建市,“姜堰”被确定为市名,作为县级行政区域的“姜堰市”诞生。二十年后的2013年,县级姜堰市撤销,成立泰州市姜堰区。无论是姜堰镇,还是姜堰市,抑或是姜堰区,对于这方繁华宝地,“姜堰”成为永远的字号。
(写于2013年8月5日至8月22日)
参考资料:《宋史·河渠志》、《泰县志》、《姜堰古镇风情录》、《姜堰镇史话》(陈炜)、《人文三水》、《挟江襟淮话姜堰》(载2013年8月9日、16日《泰州日报》作者日立)、《姜堰稽古录》(王正奎)、《姜氏筑堰御洪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