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 页
  • 姜堰概况
    • 位置面积
    • 自然资源
    • 行政区划
    • 风景名胜
    • 文化传统
    • 姜堰微矩阵
    • 姜堰故事
  • 姜堰动态
    • 重要信息
    • 姜堰动态
    • 网友投稿
    • 视频展播
    • 专题专栏
    • 官方动态
    • 官方公告
    • 教育动态
  • 走进姜堰
    • 姜堰城建
    • 姜堰交通
    • 姜堰教育
    • 姜堰旅游
    • 姜堰商业
  • 三水沙龙
    • 网络文学
    • 行者杂谈
    • 摄影专栏
    • 学习园地
      • 学习书籍
      • 学习笔记
    • 美食佳园
    • 手艺人
    • 身边事
    • 奇闻杂谈
    • 健康常识
  • 历史传承
    • 中医药传承
      • 中医典籍
      • 中医视频
    • 文化传承
    • 佛教文化
    • 道家思想
    • 武术传承
    • 名人名家
  • 在线投稿
  • 信息公开
  • 办事服务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_专题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_专题

党的二十大精神理论大讲堂--理论

党的二十大精神理论大讲堂--理论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

姜堰概况
  • 位置面积
  • 自然资源
  • 行政区划
  • 风景名胜
  • 文化传统
  • 姜堰微矩阵
  • 姜堰故事
  • 首页
  • 姜堰概况
  • 姜堰故事
城史丨姜堰这处上古文化遗址,为什么深埋在地底两三米?一把石刀“劈”开四千多年前的秘密!

河网交织、芦荡成片、水草丰满、鱼虾成群……这便是单塘河,一条有着众多故事和传说的河流。相传,隋唐时期,起义军将领单雄信曾在此屯兵饮马,单塘河名称由此得来。不过,单塘河的故事,还多得很呢。

考古发现,4000多年前的古海陵大地上,除了兴化南荡境内的北方移民外,在靠近泰州的单塘河这一带,还生活着一个文化内涵与海安青墩文化相似的部落。

这个部落遗址是怎么被发现的?这批先民又是从哪里来的?本期城史,将带你探秘单塘河……

遗址简介

姜堰单塘河遗址位于姜堰区城郊的横埭村,西距海陵20公里,东距海安青墩遗址约16公里,与东侧的天目山商周遗址相距约1公里,北枕新通扬运河,南面单塘河,西邻中干河,东靠通往姜堰火车站的三水大道。

该遗址略呈正方形,文化遗存皆埋压在地表以下约2至3米深层面。单塘河遗址为一处新石器文化遗址,距今约4000年左右,属于良渚文化类型,面积约4万平方米,遗址所处地势较为平坦。

有学者认为,单塘河遗址的文化内涵可能与后来的姜堰天目山古城具有某种联系,两者相距不到1公里,且有水系相通。所以,其考古学价值与“江淮第一古城”天目山遗址不可分割。

1985年9月,单塘河遗址被泰县(现姜堰区)人民政府公布为文保单位;2002年,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一把石刀引发的考古调查

1984年快过春节的时候,姜堰单塘河五组的沐桂英老太太挑着一副柳条筐到姜堰街上置办年货,顺便将她前几年在自家门口取土时挖到的一件石器,送到了姜堰图书馆的文物组。

沐桂英送来的这件石器呈三角形,一侧腰向上延伸为石柄,灰褐色,质地为页岩,重1150克,加工、使用过的痕迹明显。这件石器起初被认为是商周时候的石犁,后经南博专家鉴定为有柄石刀,是新石器晚期时代器物。

石刀的发现引起了当时姜堰文物工作人员的重视。随后,他们与泰州市的文物工作人员一起对单塘河石刀出土的现场进行了考古调查,开挖了一条探沟,出土了许多陶器的残件,有些是陶鬲的足、陶豆的足,还有些是陶器的口沿等。

此次共采集到了出土陶片200余块,大致可分为夹砂粗陶、泥质灰陶、泥质红陶、泥质黑陶、夹砂陶。其中,泥质黑陶与良渚黑陶十分相似。同时还征集到一些出土遗物,有石箭镞、骨箭镞、长方柱体玉坠、骨镖等。

据群众反映,在村民做砖取土的底部还发现了当地称之为灰堆的“灰坑”,里面还有乒乓球大小的球形物,不过都已经填埋在底下了。

这些遗迹的出现、遗物的出土,表明单塘河是一处新石器遗址,距今约4000年左右。它们与环太湖地区良渚文化的出土遗物相似,尤其是有柄石刀、玉坠完全类同。

关于有柄石刀,有学者考证为当时的生产工具,主要用来破土,其上应绑有木柄,因此也叫破土器。

关于玉坠,一开始被认为是耳饰。后经专家鉴定,其实它是项饰组件最下面的一件,应该还有许多的串珠类、管类的组件与之相配。

是什么将单塘河尘封深埋?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曾经河网交织、芦荡成片的单塘河,经历了何种的变数,才被历史尘封的呢?

人类文化遗存的形成不外乎两个方面的因素,自然因素、人为因素。

自然的因素大致有水灾(包括海啸、海侵、泥石流等)、旱灾、地震(包括地陷、山体滑坡)、火山爆发、风沙侵蚀、瘟疫。 人为因素主要有:战火、拆建、埋藏。

那么,单塘河遗址是怎样形成的呢?

有学者研究认为,地球气候发生变化除与人类的活动有关外,还与“九星”地心会聚有密切的关系。当这九星全部运行到地球的同一侧,并且所在扇面区域的夹角达到最小时,地球公转的半径和速度,乃至冬季和夏季的长短就要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到气候。

距今4100至3700年间曾发生过至少两次气候急剧变冷,洪涝频发等“灾害群发”的事件。而单塘河遗址的产生正处在这个时段。

在距今4000年前后,黄河泛滥,夺淮夺江入海,多次改道。其中一次重大的南北改道波及整个苏北地区,淮河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也同样受到这次洪水的影响。

与同时期的兴化南荡遗址文化层堆积情况不同,单塘遗址被埋压在2—3米的土层下面,其上有1—2米的黄土层。

我们认为这黄土层就是黄河泛滥后带来的淤积。单塘河这一带的黄砂土都应该是黄河泛滥带来的。

因此,我们可以初步判断,单塘河遗址的形成当与距今4000年前后的九星地心会聚,引发“灾害群发”导致黄河泛滥有关。

单塘河人缘何而来、来自哪里?

单塘河遗址属哪种类型?

有专家认为,单塘河遗址出土的有柄石刀、玉坠与环太湖地区的良渚文化出土器物完全类同,这表明单塘河遗址的文化面貌当与良渚文化联系密切,至少有相当大的文化因素来自江南地区的良渚文化。但也有人认为是来自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

从时间上来看,大汶口文化的中晚期与良渚文化早中期处在同一时期。然而就分布的范围来看,基本上没有什么重叠。因此,单塘河遗址来自大汶口文化的可能性很小。龙山文化的分布范围大致与大汶口文化相当,其中包括山东省的全境、江苏和安徽两省的淮河以北地区。

泰州地区受龙山文化影响较大的文化遗址要数兴化南荡遗址,其文化面貌与河南王油坊型古文化遗址相似。

然而单塘河出土的石器中,却没有发现有与南荡遗址相似的器物。可以推测,单塘河遗址的文化面貌来自山东龙山文化的可能性较小。

还有人认为单塘遗址的石器来自北边连云港一带的可能性比较大。

其实这种推论难以成立。连云港一带虽然有石山,但迄今为止并没有类似于单塘河石刀的器物出土,而要将石料运到这一带进行加工制作更是可能性较小。

新石器时代的石器加工是磨制器,十分考究,费时费工,必须要有从事这项专业工作的一群人,而这一群人要靠自己的产品去换取别人的劳动成果才能维系生活。在人烟稀少地区是不具备这样的条件的。

因此,单塘河遗址的石器来自江南比较接近实际。

那么单塘河人又是怎么从江南过来的呢?一种是避灾北迁说,另一种是向北扩张说。

关于避灾北迁说,有学者研究认为,4000多年前,江南太湖流域遭受水灾,逃生的先民们便凭借舟楫沿着当时的海岸线向北迁徙避难。那时的海岸线就应该在海安以东一带,离姜堰不远,先民们遇到高岗就落下脚来。

关于向北扩张说,有学者研究认为,良渚文化分布区的先民就是上古传统中的蚩尤部落。上古文字记载:南方的蚩尤部落曾经与北方黄河流域的黄帝部落,在中原一带进行过一次规模宏大的战争,结果以南方蚩尤部落的彻底失败而告终,也许单塘河遗址的先民就是被打散了的蚩尤部落成员?

对于这两种说法,我们更倾向于前者。灾难促使先民迁徙的可能更接近实际。这样说来,单塘河遗址的文化内涵应属于江南地区的良渚文化。

当然,只有进一步的考古发掘才是对这里远古文明真相的最好揭示。

单塘河遗址,有朝一日如能进行科学发掘,它将会对良渚文化的北上以及良渚文化中断的原因和江淮东部地区的远古文化面貌的研究揭示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们期待着这一天的早日到来!

历史小知识

大汶口文化

大汶口文化主要分布在鲁中、鲁南和苏北的淮北地区,其晚期分布较广,西达河南中部、西部,西南到安徽的北部,北到山东北部,东北的辽东半岛也受到大汶口文化的影响,大汶口文化距今约6300年~4200年。

山东龙山文化

山东龙山文化是1928年在山东省历城县(现属章丘县)龙山镇城子崖首先发现而得名。龙山文化晚于大汶口文化,大约处在距今4100年~3800年,它与良渚文化的中晚期大约在同一时期,龙山文化的制陶水平在我国的整个新石器文化中达到最高水平。

河南王油坊文化

位于河南永城市酂城镇王油村东北400米处,面积1万平方米。经中社院洛阳考古所在1977年两次发掘,清出房基11座,灰坑25个,墓葬14座,出土了大批龙山晚期的陶器、石器、骨蚌、角器。发掘表明,人类的祖先远在4000年前就生息在这块土地上,并且有了较为发达的农业、渔猎和手工业。

发布时间: 2018-01-01
点击: 0
作者: 泰州日报供稿
来源: 搜狐

本站为公益网站,部分信息搜集自网上,如有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 上一篇:姜堰这所学校以泰县第一任县委书记命名,背后的故事是......
  • 下一篇:罕见的“一门三院士”,出自这座低调的苏中小城
  • 中央及部委

    • 人民银行
    •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 应急管理部
    • 退役军人事务部
    •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
    • 生态环境部
    • 自然资源部
    • 文化和旅游部
    • 商务部
    • 农业农村部
    • 水利部
    • 交通运输部
    •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 财政部
    • 司法部
    • 民政部
    • 公安部
    • 工业和信息化部
    • 科学技术部
    • 教育部
    •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国防部
    • 外交部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人大
    • 全国政协
    • 国家监察委员会
    • 最高人民法院
  • 省及直辖市

    • 北京市
    • 天津市
    • 河北省
    • 山西省
    • 内蒙古自治区
    • 辽宁省
    • 吉林省
    • 黑龙江省
    • 上海市
    • 江苏省
    • 浙江省
    • 安徽省
    • 福建省
    • 江西省
    • 山东省
    • 河南省
    • 湖北省
    • 湖南省
    • 广东省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海南省
    • 重庆市
    • 四川省
    • 贵州省
    • 云南省
    • 西藏自治区
    • 陕西省
    • 甘肃省
    • 青海省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香港特别行政区
    • 澳门特别行政区
    • 台湾省
    •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 地市区

    • 姜堰区人民政府
    • 靖江市人民政府
    • 泰兴市人民政府
    • 兴化市人民政府
    • 海陵区人民政府
    • 医药高新区(高港区)
    • 南京
    • 无锡
    • 徐州
    • 常州
    • 苏州
    • 南通
    • 连云港
    • 淮安
    • 盐城
    • 扬州
    • 镇江
    • 泰州
    • 宿迁
  • 新闻媒体

    • 中国台湾网
    • 新华网
    • 人民网
    • 求是网
    • 中国网
    • 光明网
    • 法治网
    • 中工网
    • 中国一带一路
  • 其他综合

    • 姜堰自然资源和规划网
    • 姜堰人网
    • 姜堰三水网
    • 溱湖风景区
    • 溱潼古镇
关于本站

  本站是由姜堰区互联网协会合作开办的公益性网站,旨在服务姜堰,推介姜堰,向公众展示姜堰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真实有效信息数据,为投资、招商提供全方位服务。

  欢迎投稿,一经录用,及付稿酬。

  联系或投稿邮箱:wezi8899@qq.com

合作单位
  • 姜堰区互联网协会

微信关注

手机访问

Copyright © 泰州市全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0208771号-3 苏公网安备32120402001089号
  • 首页
  • 电话
  • 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