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 页
  • 姜堰概况
    • 位置面积
    • 自然资源
    • 行政区划
    • 风景名胜
    • 文化传统
    • 姜堰微矩阵
    • 姜堰故事
  • 领导之窗
    • 区委
    • 区政府
  • 姜堰动态
    • 重要信息
    • 姜堰动态
    • 网友投稿
    • 视频展播
    • 专题专栏
    • 官方动态
    • 官方公告
    • 教育动态
  • 走进姜堰
    • 姜堰城建
    • 姜堰交通
    • 姜堰教育
    • 姜堰旅游
    • 姜堰商业
  • 三水沙龙
    • 网络文学
    • 行者杂谈
    • 摄影专栏
    • 学习园地
      • 学习书籍
      • 学习笔记
    • 美食佳园
    • 手艺人
    • 身边事
    • 奇闻杂谈
    • 健康常识
  • 历史传承
    • 中医药传承
      • 中医典籍
      • 中医视频
    • 文化传承
    • 佛教文化
    • 道家思想
    • 武术传承
    • 名人名家
  • 信息公开
  • 办事服务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_专题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_专题

党的二十大精神理论大讲堂--理论

党的二十大精神理论大讲堂--理论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

姜堰概况
  • 位置面积
  • 自然资源
  • 行政区划
  • 风景名胜
  • 文化传统
  • 姜堰微矩阵
  • 姜堰故事
  • 首页
  • 姜堰概况
  • 姜堰故事
姜堰的由来

姜堰,历史上先后有过姜堰、罗塘、三水等名字,又有过罗塘港、姜堰镇、罗塘镇、姜堰镇坝、三水镇、泰县、姜堰市等称谓,最为人们熟悉的是姜堰。

姜氏父子抗洪筑堰

姜堰的名称最早出现在我国正史的典籍,是《宋史·河渠志》,曰:“绍兴四年(1134),诏烧毁扬州湾头港口闸、泰州姜堰、通州白蒲堰,其余诸堰,并令守臣开决焚毁,务要不通敌船。”

明《(崇祯)泰州志》卷一,有3处提到姜堰:一是“姜堰镇坝,州治东南四十五里”;二是“罗塘港,州治东四十五里”;三是“姜堰,州治东四十五里,天目山前,潴运河水,北至西溪,通运盐以达上河。嘉祐二年(1057)守王纯臣移堰近南宋庄侧,宣和二年(1120)大水,移于罗塘港,近运河口”。

1948年《泰县日报》上发表了县图书馆夏兆麐先生的《吴陵野纪》,其中“姜堰”列为正式条目。

夏先生提出了姜堰为北宋泰州姜氏所筑的堰,说:“姜堰为城东巨镇。其地姜氏,近不甚著,而堰乃以姜名,何欤?考赵宋时姜堰之姜,实为吾邑巨富,宋姜谔墓志云:‘以雄于财闻东南。’姜堰实位于邑之东南。谔之夫人史氏,其母亦大族,为宋国戚。

墓志中之史原,即其夫令族也。是则,姜氏在宋固大有闻于时者,此堰之所为姜名欤。《记本事竣》有一事项连类及书,为邑人告城西森孙庄为谔墓之所在。森孙庄原为谔之享堂,年久而后,姜氏子孙式微,居民改享堂为城隍庙。谔墓濒河,半露于外,昔有人从墓中取得泥人几许,置诸庙中者,今已不知所在。谔墓志铭经敌伪之乱,碎于城东小学井边,今祗余一角,藏图书馆中,其夫人史氏之墓志存东乡,某氏云。”

2006年出版的《泰州印记》上称:“北宋年间,泰州富商姜仁惠有田若干在州治东天目山附近,当时大水为患,姜氏父子出钱出力,率领民众抗洪筑堰,保护农田,后来便将此称做姜堰。”

可贵的是,近年来,姜堰与泰州不少学者,对姜堰的研究有了更深、更新的解读,让人获益匪浅。笔者经过多年对姜堰的关注,拟就姜堰的由来,谈谈个人看法。

古名三水运盐灌溉

先说说“堰”字。堰,形声字,从土,匽声。

《广雅》:“堰,潜堰也,潜筑土以壅水也。”

《辞海》:“堰,是较低的挡水并能溢流的建筑物,横截河中,用以抬高水位,以便引水灌溉或便利航运。”

《天下郡国利病书》:“以堰平水。”

百度百科:“堰,是指修筑在内河上的既能蓄水又能排水的小型水利工程”;“堰,一般指较低的溢流坝”等等。

不难看出,堰与水有关,是个水利工程。那么,姜堰到底与什么水有关呢?

民国六年(1917年)《姜堰乡土志》载:“姜堰市者,姜堰镇之改称也,古名三水,以江、淮、湖皆积于此,故名之。其水由西来至湾子口,一向东,一向北,相触回旋为罗纹而成塘,故又名罗塘。”

作者所说的姜堰古名三水,古在何时,未曾说明。而江、淮、湖三水中的湖,也没有说什么湖。从接下来的“其水由西来至湾子口,一向东,一向北……”可理解为这所谓的江、淮、湖三水,就是运盐河里长江水、淮河水以及邵伯湖、高邮湖水的简称。

运盐河的水,从扬州茱萸湾经江都、泰州流到姜堰,至姜堰的湾子口,继续向东流向海安。运盐河是汉文帝元年(公元前179年)前后,刘濞东开邗沟,凿通茱萸湾(今扬州市湾头镇)向东经海陵仓(今泰州市海陵区),到蟠溪(今南通市如皋东陈家湾)的运河。目的是为了运盐,人们习惯上将运盐河称为上河。

姜堰北面旧有於祈(溪)湖、鸡雀湖、包老河、龙叉港、泰东河、姜溱河、单塘河等。这些河(湖)是在里下河发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习惯上将这里的河流称之为下河。

姜堰南北水系不同,关乎上、下两河,南面运盐河及其南岸一带是上河,主要功能是运盐。北面是里下河,主要作用是灌溉农田,而盛产海盐的东台西溪等盐场,则位居于姜堰下河之左。

西溪盐运以堰平水

汉初以来,泰州是淮南盐的重要产地。北宋初,设立泰州海陵盐监,管理淮盐生产、收购乃至支发等。泰州盐仓场一年内曾支发客请盐,及四十万袋,创下一仓支盐一亿两千万斤的最高纪录。

据《中国盐业史》记载,在宋代实行的“官办官卖”以外的运销体制下,官府盐利的获得,须借助于盐商之力,对盐商的待遇最优,包括有免收盐船的商船税,运输途中对商船优先放行,甚至官员座船一时也回避让路。越来越多的商贾、富豪纷纷转向盐的专卖,千艘万樯一齐涌向淮东盐场。

泰州所属盐场生产的盐,从盐场的水路运出,销往江湖襄汉,国家获得了巨额的盐税收入,于是境内运盐河道的便捷畅通,显得最为重要。

明《(崇祯)泰州志》中说:“姜堰,州治东四十五里,天目山前,潴运河水,北至西溪,通运盐以达上河。嘉祐二年(1057)守王纯臣移堰近南宋庄侧。宣和二年(1120)大水,移于罗塘港,近运河口。”

这段记载,为我们了解姜堰的由来,提供了重要信息。特别是“潴运河水,北至西溪,通运盐以达上河”,是读释姜堰的关键词。“潴”,水停聚、积聚的地方。潴运河水,就是停聚或积聚运盐河的水,让这里的水到达西溪,西溪的盐经姜堰到达上河。不难看出,在姜堰出现之前,上、下河水不通。

西溪位于东台西南,是原泰州境内淮盐生产与管理的重要场所,位于姜堰西北。北宋年间,东台西溪设立了盐仓监。西溪盐业生产进入了最为繁荣的时期,当时的著名文人晏殊、吕夷简、范仲淹相继被派到西溪担任盐仓监的盐官,使得西溪名声大振。西溪盐仓监的盐,早期外运航线,一是向东南沿串场河至海安境内,进入运盐河西运;一是向西沿蚌蜒河入卤汀河,再向南至泰州进运盐河西运。

从西溪盐运的航线看,无论是向东南沿串场河至海安境内,进入运盐河再西运,还是向西沿蚌蜒河入卤汀河,再向南至泰州进运盐河西运,都要绕行不少航程。如果西溪的盐运,既不向东南经海安境内进入运盐河,也不向西沿蚌蜒河再向南经泰州进入运盐河,而是由西溪斜向西南的姜堰,直接从姜堰进入运盐河,就会变绕行为直行,缩短很多盐运行程,成为一条便捷的运盐航线。

要让西溪盐运从姜堰下河到达上河,上、下河水必须沟通。但上下河沟通有个重要的难题,就是上下河间,历来有1米左右的水位差,如果直接沟通,上河的水就会统统从这里流往下河,运盐河就会干枯,淮南盐就无法运出,这对国家来说,是绝对不允许的。

实现姜堰上下河贯通,又不使上河水全部流失,最好的办法,是在上下河间筑“堰”。“堰”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千百年治水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水工程。明代《天下郡国利病书》中说:“以塘潴水,以坝止水,以澳归水,以堰平水,以洞泄水,以闸时其纵闭,使水深广可容舟,有余则用浸灌。”

所谓以堰平水,意思是用堰来保持水面一定的平衡。水位高时,可以从堰上漫过溢出,水位低时,将水蓄住,不让外流,达到既能蓄水又能溢水的目的,姜堰因此得以形成。

前人没有明确告诉我们姜堰的“堰”是什么样子。我们理解就是在运盐河北,通往下河的河上,用竹木之类的材料,建成一座横截河水,类坝而又非坝的水工程。坝是为了阻止水流,一般用土石筑实就行。堰既要能堵住水,又要能让水从上面溢出,不能全用土石堵塞,而是要用既能过水又能止水的竹木芦苇之类的材料。筑坝用土石,毁坝就挖去土石。筑堰用竹木,毁堰用“开决焚毁”的办法。后来宋金战争中,皇帝下诏,就是要烧毁扬州湾头港口闸、泰州姜堰……

姜堰南面上河运盐河的水,流到姜堰后,仍会继续向东流去,其中一部分因为筑了堰,会积聚向堰北流向下河西溪,补充到西溪到姜堰的水系中,形成西溪通姜堰的水上通道,西溪的盐就能运到姜堰。

西溪盐运到姜堰后,不是停在姜堰,而是要达上河,再从运盐河西运。通常,盐船是不能直接从堰上越过直达上河,而是要在这里将船上的盐包翻堰。

姜堰的构建,开辟了西溪的盐直接运至姜堰进入上河(运盐河)的通道,这是建堰的根本原由。

发布时间: 2024-12-02
点击: 0
来源: 民俗大观

本站为公益网站,部分信息搜集自网上,如有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 上一篇:云上十三城 | 姜堰三水
  • 中央及部委

    • 人民银行
    •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 应急管理部
    • 退役军人事务部
    •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
    • 生态环境部
    • 自然资源部
    • 文化和旅游部
    • 商务部
    • 农业农村部
    • 水利部
    • 交通运输部
    •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 财政部
    • 司法部
    • 民政部
    • 公安部
    • 工业和信息化部
    • 科学技术部
    • 教育部
    •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国防部
    • 外交部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人大
    • 全国政协
    • 国家监察委员会
    • 最高人民法院
  • 省及直辖市

    • 北京市
    • 天津市
    • 河北省
    • 山西省
    • 内蒙古自治区
    • 辽宁省
    • 吉林省
    • 黑龙江省
    • 上海市
    • 江苏省
    • 浙江省
    • 安徽省
    • 福建省
    • 江西省
    • 山东省
    • 河南省
    • 湖北省
    • 湖南省
    • 广东省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海南省
    • 重庆市
    • 四川省
    • 贵州省
    • 云南省
    • 西藏自治区
    • 陕西省
    • 甘肃省
    • 青海省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香港特别行政区
    • 澳门特别行政区
    • 台湾省
    •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 地市区

    • 姜堰区人民政府
    • 靖江市人民政府
    • 泰兴市人民政府
    • 兴化市人民政府
    • 海陵区人民政府
    • 医药高新区(高港区)
    • 南京
    • 无锡
    • 徐州
    • 常州
    • 苏州
    • 南通
    • 连云港
    • 淮安
    • 盐城
    • 扬州
    • 镇江
    • 泰州
    • 宿迁
  • 新闻媒体

    • 中国台湾网
    • 新华网
    • 人民网
    • 求是网
    • 中国网
    • 光明网
    • 法治网
    • 中工网
    • 中国一带一路
  • 其他综合

    • 姜堰自然资源和规划网
    • 姜堰人网
    • 姜堰三水网
    • 溱湖风景区
    • 溱潼古镇
关于本站

  本站是由姜堰区互联网协会合作开办的公益性网站,旨在服务姜堰,推介姜堰,向公众展示姜堰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真实有效信息数据,为投资、招商提供全方位服务。

  欢迎投稿,一经录用,及付稿酬。

  联系或投稿邮箱:wezi8899@qq.com

合作单位
  • 姜堰区互联网协会

微信关注

手机访问

Copyright © 泰州市全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0208771号-3 苏公网安备32120402001089号
  • 首页
  • 电话
  • 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