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 页
  • 姜堰概况
    • 位置面积
    • 自然资源
    • 行政区划
    • 风景名胜
    • 文化传统
    • 姜堰微矩阵
    • 姜堰故事
  • 领导之窗
    • 区委
    • 区政府
  • 姜堰动态
    • 重要信息
    • 姜堰动态
    • 网友投稿
    • 视频展播
    • 专题专栏
    • 官方动态
    • 官方公告
    • 教育动态
  • 走进姜堰
    • 姜堰城建
    • 姜堰交通
    • 姜堰教育
    • 姜堰旅游
    • 姜堰商业
  • 三水沙龙
    • 网络文学
    • 行者杂谈
    • 摄影专栏
    • 学习园地
      • 学习书籍
      • 学习笔记
    • 美食佳园
    • 手艺人
    • 身边事
    • 奇闻杂谈
    • 健康常识
  • 历史传承
    • 中医药传承
      • 中医典籍
      • 中医视频
    • 文化传承
    • 佛教文化
    • 道家思想
    • 武术传承
    • 名人名家
  • 信息公开
  • 办事服务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_专题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_专题

党的二十大精神理论大讲堂--理论

党的二十大精神理论大讲堂--理论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

姜堰概况
  • 位置面积
  • 自然资源
  • 行政区划
  • 风景名胜
  • 文化传统
  • 姜堰微矩阵
  • 姜堰故事
  • 首页
  • 姜堰概况
  • 姜堰故事
中国姜堰天目山传奇

岚光飞满日堪攀。

尘封废井璧何在,

草没高丘鹿未还。

不断门前邗水绕,

长停峰顶楚云闲。

里人据此称雄镇,

抱恨年年松桧间。

这是明代嘉靖三十一年进士、泰州人凌儒所写的一首题为《天目晴岚》的诗。诗中所写“形胜东来第一山”指的就是“海陵东南姜堰北”的天目山。读罢此诗,你会为天目山的壮美、神奇所吸引、所陶醉。古往今来,能称第一山者,非高即险,非奇即怪,都有其不凡之处。那么,姜堰天目山到底有什么不凡之处呢?

因“二井”得名

天目山形成不凡。天目山地处姜堰市区北郊,新通扬运河南岸,姜溱河东侧,四面环水,形如一座小岛。虽然其所在之地确有风水宝地之象,但今天看来,实在就是一个被水环绕着的、地势较高的圆形土墩子,与诗中所写大相径庭。然而,它的形成却是大自然的杰作,是江淮海“三水”的杰作。远古时代,江淮东部地区还是一片汪洋,滔滔东流的江水、淮水携带着上游泥沙不断淤积,逐渐形成大片的陆地。大约1万年前,扬州以蜀岗为代表的地面升出海面,大约7500年前,泰州州治所在地及东南部分地区升出海面。由于江水冲击,海潮涌托,在这一片淤积而成的陆地上,就形成了部分地域低洼、部分地域隆起的地貌特征。天目山就是这隆起的地块之一。泰州古称海陵,海陵者,海边高地也。西汉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即置海陵县。北宋淮南转运判官胡昉《天目山记》载:“《后汉志》海陵真诰谓五陵地,此一也。”说海陵有五陵,其中一陵就是天目山。

五陵中,天目山别有气象:一是有龙气。它西连蜀岗,东入沧海,一脉贯通,犹如一条卧地长龙,蜀岗是高高昂起的龙头,天目山是从海中翘起的龙尾。明代泰州史家丘容有形象记述:“山脉起自扬州蜀岗,仅数丈(高),吴陵(泰州别称)近海,此山脉走沧溟,如龙尾然。”二是如海上仙山。从“此山脉走沧溟”中可知,天目山升出海面之初,还在海水包围之中。凌儒在另一首《题望海楼》诗中写道:“海色苍茫见十洲,乾坤此地一登楼。邗沟水落清流合,天目蓬莱紫气浮。”可见当时在人们心中,远古时候的天目山曾经被视为一座蓬莱仙山。

沧海桑田,世事变迁,当年天目山的情形到底如何,谁也说不清。今天我们只能从古人零散的记述里觅得一点踪影。明代万历(1573-1620)《泰州志》在“古迹”篇中对天目山做了记述:“天目山,州治东四十五里,高二丈余,周二百三十步。”又说该山“形为覆钵,上有二井,相对如目,故名'天目’”。清代道光《泰州志》“艺文”篇中,收录北宋淮南转运判官胡昉的《天目山记》,开头一段云:“海陵东南姜堰北,有天目山,古地钵福地……海陵涂泥,碱卤土薄,芦苇所聚,无崇山峻岭、茂林修竹,而天目邱聚,土厚水甘,迥异四隅,宜松桧竹柳,所以为福地。”文中写到“天目二井”。民国五年(1916),《姜堰乡土志》“天目山”篇亦记载:“市区以内有山焉,距镇坛子口二里许。形如覆钵,高二丈三尺,周二百三十步。山有二井,排列于前,其水清冽,相对如目,故名天目。”这些文献的记载,虽然与“此山脉走沧溟,如龙尾然”“天目蓬莱紫气浮”所描绘的形象相距甚远,但与今天我们所见到的天目山已几近相同了,尽管以其得名的“二井”早已湮灭。

传说扑朔迷离

天目山传说不凡。天目山的形成已经是一个传说,可更让你惊异的是,在它的身上更附丽着一个神奇的故事,这个故事在明代万历《泰州志》中只有一句话记载:“昔王仙翁尝隐是山。”在胡昉的《天目山记》中却有比较完整的记录,兹录于下:

“东晋道士王冶隐居于山,修灵宝法,炼丹存神,植性累行,历宋齐梁百余年。功成行满,丹就果圆,双童传召王冶,群仙导引,步虚清乐之音,四比皆闻。白日飞升,世人始知山名天目……公居山日,有五色鹿产一女于山左草莽中。闻啼声,往视之,见鹿乳焉。公挈养之庵,鹿日三至。女至七岁,造一鹿女台,公飞升后,女欲南渡,邑人饯之横浦,云:'后百年复来。’履江水而去。景云二年(唐睿宗李旦,710-711年)十一月,山忽鸣,吼声闻远迩,乃敕遣天台山女道士王妙行,名山大川洞天福地,投金龙玉璧。王妙行即鹿女,计百年矣……”

除了这段神奇的王冶隐居修炼、得道升天和挈养鹿女的传说外,《天目山记》中还记载了这样一些细节:王冶得道成仙后,“梁昭明太子闻公升举,同邵陵王诣山致礼”;王冶隐居天目山期间,亲手栽植了一棵披头皂角树,长到大可合抱,后来有匠人想砍伐此树,想不到,匠人才“睨视”,就“山怒木啸”,令匠人大惊失色;王冶升天之时,曾将灵宝、符杖、履水袜、隐形帽等藏于左边的一口井中,并且封闭得非常严密,北宋元丰二年(1079),发运使蒋之琦奉旨来天目山祈祷上苍,掘开右井,获得了数支鹿角,在离右井数十丈的地方,又掘得金龙七尊、玉璧三十六只,等等。

王冶何许人也?据《海陵志考》载:“王冶,泰州人,隐居天目山,修灵宝法,炼丹存神,历宋、齐、梁百余年,功成行满,白日飞升。”是道家所称“海陵十仙”之一,人称王仙翁。其诞降之地在今天海陵斗姥宫巷的斗姥宫,五代后周时建仙翁祠,奉祀王冶,后毁于兵燹。北宋建隆年间重建,改为吕祖祠,奉祀吕祖(吕洞宾),兼祀王冶。南宋建炎三年,为金兵所毁。元泰定年间又建,改名斗姥宫。后多次重修、增建,至民国以后逐渐荒芜,现所余房舍已成民居,唯斗姥宫巷旧名尚在。

王冶在天目山隐居修炼,志书上写得明明白白,王冶挈养鹿女的故事,不仅《天目山记》中有着详细记载,民间也说得有鼻子有眼。当年的天目山,“土厚水甘,迥异四隅”,松桧竹柳,葱郁成荫,确是道家修炼的绝好去处。所以不管真假,仙翁与鹿女,给天目山增添的妖氛却是迷人的,而且由《天目山记》中,亦可知道,王冶隐居之时可能就有二井,而天目山之名亦已产生,距今或有1700多年矣。

天目诗文咏千年

天目山诗文不凡。因为天目山有着神奇的传说,又有着绮丽的风光,所以,天目山被列为“海陵八景”之一,名曰“天目晴岚”。自宋代以来,许多文人墨客来到天目山,写下大量诗文。凌儒的《天目晴岚》就是专为“海陵八景”所赋。至于胡昉的《天目山记》,更是这位宋代泰州的文化名人登临天目山留下的名篇佳构。

坏壁摩挲少旧题,高情应怪赏音稀。

烟霞正自无今古,云水从教远是非。

丹井金龙藏洞府,杞丛苍犬荡霞扉。

登临未学神仙事,老树闲看独鹤归。

这是宋代诗人李师中的一首题为《天目山》的诗,也是目前见到的最早写天目山的一首诗。李师中是河南楚丘(今滑县)人,于宋熙宁元年(1068)拜天章阁待制,知泰州。诗人奉朝廷之命,赴任泰州,慕名来到天目山登山观景、访仙问道,徘徊于坏壁老树、丹井杞丛之间,心中顿生世事苍茫变幻之感,“旧题”不见,“赏音”稀少,唯剩烟霞云水。想到自己背井离乡、仕途奔波,禁不住发出“老树闲看独鹤归”的感叹。

羁臣家万里,天目鉴孤忠。

心在坤维外,身游坎窞中。

长淮行不断,大海望无穷。

晚鹊传佳讯,通州路已通。

这是南宋诗人、民族英雄文天祥的一首诗作。宋德佑二年,文天祥出使元军被扣,押解北上途经京口(镇江)时逃脱,诗人从真州(仪征)、扬州转道高邮、泰州,欲往通州,取海道南归,而通州尚有三百里水路之遥,且“北有寇出没其间”。傍晚时分,行至天目山,文天祥系舟登岸,漫步山顶,南望临安,想到抗元复国大业未成,虽畏途遥遥,然忠心不改,对天可鉴。

见说仙源合抱琴,篮舆乘兴上云岑。

天应有目看人世,谷岂无缘听足音。

春雨鹿台迷草色,晓天龙井护松阴。

淹留不敢辞行李,生怕归途起猎心。

这也是一首题名《天目山》的诗,它是明代姜堰人王栋所写。王栋是泰州学派的代表人物,为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的族弟,与王艮及其子王襞并称“淮南王氏三贤”。其所倡导的“百姓日用即道”的平民哲学思想至今仍有现实意义。姜堰北大街的王氏宗祠,就是王栋的家祠以及他的讲学之所。这首诗中的“天应有目看人世,谷岂无缘听足音”句,正可以说是王栋所恪守的经世为怀的人本观、世俗观的体现。

天目山系周代小国

天目山遗址不凡。对于当地老百姓来说,他们关心的是那高高的土墩能干什么用。于是,他们想到了挖土烧窑。哪知,这一挖,挖出了一个重大发现:天目山的地下,沉睡着一座距今3100多年的西周古城!考古专家将它命名为“天目山遗址”。

这是一座什么样的遗址?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00年8月至2002年10月,由南京博物院、泰州市博物馆、姜堰市文管办(博物馆)组成的考古队,先后两次对天目山遗址进行考古发掘,确认天目山遗址是一座西周时期的城址,保存有城墙和河道,其范围东西长约220米、南北宽约200米。分为内城和外城,外城城墙残缺严重,内城城墙保留相对完整。同时在发掘中还清理了房址、灰坑、灰沟、墓葬等遗迹,出土了陶器、石器、骨器、铜器、鹿角等大量遗物。其考古发掘报告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主办的《考古学报》2009年第一期(抽印本)上刊登。

关于天目山遗址的价值和意义,发掘报告的“结语”中做了这样的阐述:

“天目山遗址为西周时代的古城,城址规模虽小,但其内外城结构和水道环绕特点,明显具有南部水网地区古代城市的风格。江淮地区西周时期的文化特征一直存在争论,该地区周代考古学文化尤其是东部地区一直面貌不太清晰,天目山遗址作为一个城址,在当时应具有该地区的代表性,通过分析其文化性质,可以把握江淮东部地区的文化特征。

“文献记载当时在江淮东部地区活动,是古代干国。这一地区所发掘的以天目山和甘草山(仪征)等遗址为代表的周代考古学文化应与干国有密切关系,因此对天目山遗址文化特征的研究,可以探索周代小国的文化特征。”

2002年10月,省政府公布天目山遗址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5月,天目山遗址作为“特殊类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6月,天目山遗址入选首批“江苏大遗址”。

发布时间: 2013-06-07
点击: 0
作者: 溱湖之恋


本站为公益网站,部分信息搜集自网上,如有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 上一篇:姜堰天目山西周城址撷英
  • 下一篇:神秘的三里泽——姜堰杂记之二十四
  • 中央及部委

    • 人民银行
    •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 应急管理部
    • 退役军人事务部
    •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
    • 生态环境部
    • 自然资源部
    • 文化和旅游部
    • 商务部
    • 农业农村部
    • 水利部
    • 交通运输部
    •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 财政部
    • 司法部
    • 民政部
    • 公安部
    • 工业和信息化部
    • 科学技术部
    • 教育部
    •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国防部
    • 外交部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人大
    • 全国政协
    • 国家监察委员会
    • 最高人民法院
  • 省及直辖市

    • 北京市
    • 天津市
    • 河北省
    • 山西省
    • 内蒙古自治区
    • 辽宁省
    • 吉林省
    • 黑龙江省
    • 上海市
    • 江苏省
    • 浙江省
    • 安徽省
    • 福建省
    • 江西省
    • 山东省
    • 河南省
    • 湖北省
    • 湖南省
    • 广东省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海南省
    • 重庆市
    • 四川省
    • 贵州省
    • 云南省
    • 西藏自治区
    • 陕西省
    • 甘肃省
    • 青海省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香港特别行政区
    • 澳门特别行政区
    • 台湾省
    •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 地市区

    • 姜堰区人民政府
    • 靖江市人民政府
    • 泰兴市人民政府
    • 兴化市人民政府
    • 海陵区人民政府
    • 医药高新区(高港区)
    • 南京
    • 无锡
    • 徐州
    • 常州
    • 苏州
    • 南通
    • 连云港
    • 淮安
    • 盐城
    • 扬州
    • 镇江
    • 泰州
    • 宿迁
  • 新闻媒体

    • 中国台湾网
    • 新华网
    • 人民网
    • 求是网
    • 中国网
    • 光明网
    • 法治网
    • 中工网
    • 中国一带一路
  • 其他综合

    • 姜堰自然资源和规划网
    • 姜堰人网
    • 姜堰三水网
    • 溱湖风景区
    • 溱潼古镇
关于本站

  本站是由姜堰区互联网协会合作开办的公益性网站,旨在服务姜堰,推介姜堰,向公众展示姜堰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真实有效信息数据,为投资、招商提供全方位服务。

  欢迎投稿,一经录用,及付稿酬。

  联系或投稿邮箱:wezi8899@qq.com

合作单位
  • 姜堰区互联网协会

微信关注

手机访问

Copyright © 泰州市全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0208771号-3 苏公网安备32120402001089号
  • 首页
  • 电话
  • 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