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泰州市姜堰城区的坝口南侧有一座古色古香的建筑群——南当铺,它始建于清代晚期,字号为恒章典,一直经营到1937年“七七事变”后才停业,这时老板也回到原籍镇江。
南当铺历经沧桑,饱经风霜,见证了姜堰地区的进步秘密团体读书会的酝酿和形成,见证了中共地下党姜堰区委的成立和发展,见证了新四军指挥机关进驻到这里,见证了新中国的党政机关在此办公。如今的南当铺已经恢复了部分建筑,并且被辟为红色旅游景点。
进步秘密团体读书会诞生
1937年之后,南当铺的主人是钱桂梁,他是姜堰的世家大族“八训堂”的钱氏十六世孙。钱桂梁生有二子,长子钱锡嘏是国民政府泰县第四区(姜堰)西桥镇镇长,次子钱锡纶以讼师为业。钱锡嘏生有一子钱振生,钱锡纶生有二子钱宛生、钱连生。钱桂梁的三个孙子都在抗战期间参加了新四军。
钱振生是燕京大学的学生,“七七事变”后北平城内的高校南迁,钱振生辗转回到老家并居住在南当铺,他不但为家乡带来抗日救亡的新思潮,而且常常慷慨激昂地表露挽救民族的心声。钱振生逐渐聚集了一群立志抗日救国的进步青年,他们经常在一起讨论前方战局以及今后的出路。这些进步青年有李嘉宾、吴时夏、刘士凤等骨干,他们还把聚会取名为读书会。经过一两个月的发动和组织,读书会成员就已经达到20多人。钱振生他们还准备团结一批进步青年去陕北延安寻找共产党参加抗战,后来因为形势日益恶化,前往延安难以如愿,于是大家就在家乡寻找党组织。
1939年秋,中共泰县县委派县委委员李玉琴联系读书会,为建立中共泰县姜堰区委做准备工作。常驻桥头乡的李玉琴的公开身份是国民党第二常备中队第一分队分队长,1939年12月初,他通过驻扎于姜堰的国民党第二常备中队中队长陈坤,在钱振生家中与钱振生数次交谈并对他进行考察,随后通过钱振生跟姜堰读书会建立了联系。不久之后,李玉琴就介绍钱振生、吴时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40年1月,中共泰县县委组织部长邵泽甫来到姜堰告诉李嘉宾,县委研究决定同意他入党,同时要求吴时夏、李嘉宾迅速发展党员,建立党组织。1940年1月至6月,先后加入中共地下党组织的读书会成员有刘士凤、刘士麟、周栋、于农、李嘉瑞、李嘉禄、智恒茂、宗国、周圣甫、邰香国、凌永胜、单普仁(单斌)。
在中共地下党的领导下,读书会对广大群众进行抗日救亡、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纲领和政策的宣传,号召人民群众起来参加抗日救亡运动。读书会成员经常通过散传单、口头宣传等方式进行宣传,他们深更半夜分地段把传单塞进商民的缝内或张贴在大街的墙上。第二天一早街面上就议论纷纷:“新四军夜里到镇上散传单了”“共产党新四军是坚决抗日的!”
1940年3月,邵泽甫来到姜堰,代表中共泰县县委宣布成立中共泰县姜堰区委,姜堰区委成员有区委书记李嘉宾、组织科长黄寿安(后改名陆荫)、宣传科长吴时夏。姜堰区委下属8个党支部:乾恒泰百货商店支部,书记是周栋;姜堰区委支部,书记是吴时夏、党员有李嘉宾、刘士凤;春甡钱店支部,书记是李嘉瑞;荣汉中学(现江苏省姜堰中学)支部,书记是刘士麟,党员有单普仁(单斌)、王姓同学;下坝石桥口理发店支部,书记是陶崇达,有党员5人;下坝粮行支部,书记是刘士凤,党员有于农、智茂恒;下坝四临中支部,书记是毛万智,有党员3人;张尤庄支部,书记是黄寿安(陆荫),党员有8人。8个支部中,荣汉中学支部与四临中支部为学生支部。因为钱振生的父亲是国民党西桥镇长,所以未把钱振生编入支部,他与区委单线联系。钱振生先后介绍自己的妻子王凤清、堂弟钱宛生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0年春,国民党江苏省保安九旅旅长张少华盘踞姜堰,粮价飞涨,4月份每石米从7元5角(法币)涨到13元以上,粮商囤积居奇,老百姓怨声载道。邵泽甫与姜堰区委研究决定,秘密发动饥民开展抢米斗争,并在斗争中注意发现和培养积极分子。后来确定下坝理发店支部、下坝粮行支部作为这次斗争的主力,对学生支部只作出一般性布置,不要求他们发动群众,以免把学生的面目搞“红”。在姜堰区委的组织领导下,抢米行动打算在4月17日开始。粮商预感形势严重,主动让步,由厚生米厂出面贴出公告,指定几家米厂平粜供应,计口定量售粮,每人每天供应大米一斤,米价为每石10元,直到新麦登场为止。鉴于粮商主动让步售粮,姜堰区委决定暂停抢米行动。
新四军纵队司令部进驻
1940年9月14日,新四军打垮保九旅张少华部,陈毅、粟裕率部进驻姜堰。新四军苏北指挥部驻潘亿泰猪行,政治部驻弘戒坛,第一纵队一团驻官庄,第三纵队驻姜堰镇,纵队司令部驻南当铺,战地服务团驻三学庵。随即成立新四军驻四区临时办事处,驻南当铺,由钱振生任主任。中共姜堰区委也恢复正常工作,决定抽调8人公开身份,全力配合新四军战地服务团做群众工作,具体分工为:吴时夏任姜堰区青抗会主任兼姜堰区抗敌后援会主任,刘士麟任姜服区学抗会主任,单斌任副主任兼宣传队长、副队长,毛方智任姜堰区学抗会副主任兼姜霸堰区基干民兵副营长,宗国任姜堰镇工抗会主任兼宣传队副队长,周圣甫、李幕禄任姜堰区工抗会副主任,陶圣达任姜堰区工抗会会长兼姜堰区基干民兵副营长。
新四军进驻姜堰期间,苏北区党委工作组驻进南当铺,泰县县委书记陈扬任组长,工作组成员有县委妇女部长孙顾、二旅民运科长李璠(女)、区党委青年干部戴为然等,工作组负责发动群众和交换情报。
这半个月内,姜堰区委积极配合新四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在广大群众中间尤其是在青年当中产生的影响很大,9月底新四军撤离姜时,不少青年积极参加新四军。这时吴时夏、刘士麟、黄寿安奉调黄桥苏北区党委党训班学习,姜堰区党组织全部转入地下工作。
1941年2月,李长江率部投降日寇,姜堰镇沦于敌手。钱振生、王凤清夫妇利用父亲钱锡嘏的国民党镇长身份,把自己的家作为党的地下工作联络站。后来新四军发动讨李战役,2月12日横扫李逆,姜堰获得第二次解放。南当铺内的联络点为讨李战役搜集情报,摸清了伪军驻防情况,提供的镇内道路交通等情报及时准确,为讨李战役的胜利作出了贡献,然而钱锡嘏对这一切始终毫不知情。讨李战役结束后不久新四军再次撤离姜堰镇,单斌与地下党员丁翔雯、王年、钱振生等人组成工作队去姜北区开展工作,并与单筱逸一起筹建姜北革命武装。2月底,单斌又和丁翔雯一起调回姜堰镇,着手组建工、青协会,筹建第一届抗日民主政府。抗日民主政府建立不久,党组织决定成立姜堰区抗日游击中队,地下党员田元寿为中队长,单斌为政治指导员。年底重新建立地下党姜堰区委,区委以组织读书会为主,着手开展群众工作,同时广泛开展社会调查,了解伪军动态,随时向上级报告敌人的调动情况。
这时姜堰读书会已经从一个由追求进步、救亡图存的有志青年自发形成的秘密团体,发展为受到地下党高度重视、在党的领导下宣传发动群众、壮大党的力量的重要组织。最初建成的中共地下党姜堰区委半数成员都来自读书会,新四军进驻姜堰后成立的办事处的主任是读书会成员,私立荣汉中学支部的骨干也是读书会成员。由此可见。读书会在姜堰地区地下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中共泰县县委、县政府等党政军机关进驻南当铺。泰县公安局、检察院、人民法院在此办公到上世纪70年代。如今随着时代变迁,潘亿泰猪行、弘戒坛、三学庵等曾经留下新四军足迹的地方早已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唯有南当铺旧址仍然保留在姜堰古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