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
是一座城市不可磨灭的印记,
地名的背后往往蕴藏着一段故事。
一个地名,
就是一段历史碎片;
一个地名,
就是一幅风情画卷。
地名承载着一代又一代的文化印记。
作为姜堰人,您知道家乡名字的来历吗?跟着小编一起行走姜堰,我们将带您走进姜堰的每个乡镇,聆听一段段有趣的故事,品读浓郁的文化气息。
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多种命名方式。
其中以人名命名者居多,
咱们姜堰有哪些因人而名的地方?
姜堰
相传北宋仁宗至徽宗年间,富商姜仁惠与其子姜锷两次出钱出力,率领民众筑堰抗洪,保护农田。当年一筑坝,二迁坝址,这样大的工程,姜氏父子和百姓一起,夏天不怕烈日当空,冬天不怕天寒地冻,就是这样勒紧裤带,一锹一锹地挖土,一车一车地推泥,终于垒起姜堰这块丰碑。
百姓们为了纪念姜仁惠、姜锷父子,不忘他们率领民众筑堰的功绩,遂将大堤命名为姜堰。姜堰因此得名。
张甸
张甸原是荒无人烟的草地,张士诚曾在这里扎营,放养战马,从苏州迁来的人信仰张士诚。张士诚的军队所到处,杀地主、打赃官、瓜分田地、疏浚河道、安宁社会秩序,发展商业、手工业生产,比起元朝的军队要好得多。因此,从苏州迁来定居的人为这块地方取名张甸。
张士诚死后,人们怀念他,便在张甸以南四百米处的西甸头建起了胜因寺。二月初八是张士诚的生日,人们在这一天到胜因寺去烧香,寄托怀念之情,香火逐渐兴旺起来,游人不断增多,做小生意的也越来越多,年复一年,便形成了庙会。
俞垛
很久以前,俞垛由于地势低洼,易受涝灾,人们便选择在高山水面的垛子上开荒种地,繁衍生息。当初住在垛子上的都是渔民,人们把这些住有渔民的垛子叫做“鱼家垛”。
据说400多年前,有一个姓俞的大将军镇守此地,体恤民情,关注民生,与俞垛人民结下了深厚情谊,解甲归田后就定居于此。后来,为纪念俞大将军,人们将这里命名为俞垛。
顾高
顾高镇名称来历,较为普遍的说法是缘于顾高原来分为南、北两个部分。老地名称为高庄,高庄北面姓高的人比较多,而高庄南面姓顾的比较多。
顾姓的人觉得自己和高姓的人人口相当,村庄的名字不能只有高,没有顾,便去找官府理论,后来在官府的协调下,将高庄改名为顾高。
城市因人而得名,
因英雄而变得坚硬。
接下来这两个乡镇都因烈士得名,
可以说是姜堰最“硬气”的乡镇了!
兴泰
1948年,陈兴泰烈士在三里泽战斗中牺牲的,故名为兴泰。据史料记载,陈兴泰烈士是兴化市戴南镇裴家庄人,由于战功卓著,被誉为“神兵大队长”。
三里泽战斗中,陈兴泰率4个排的兵力,迫使敌人退到三里泽。由于敌人兵力胜过我方数倍,千钧一发之际,陈兴泰当机立断,自己和警卫员、卫生员等人组成机枪阵地,吸引和压制敌人火力。他端起机枪,向敌人猛烈射击,一连射出一千多发子弹,终于压住了敌人的火力,保证了武工队安全突围,而他自己却因左胸中了敌人的子弹壮烈牺牲,长眠在这块热土上。
沈高
沈高人民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在对敌斗争中沈高人民的许多优秀儿女英勇奋斗,流血牺牲。其中沈根余、高文生就是杰出的代表。中共泰县县委为纪念两位烈士,将其牺牲地胡练乡更名为沈高乡。
沈根余同志,洪林乡人,1918年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1940年冬天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先后担任过治安主任、民兵队长、乡农会长、姜北区农会长、区委委员等职。1947年农历腊月二十九日他在高家垛战斗中牺牲。
高文生同志,洪林公社人,1943年参加革命,曾任乡农会长、区委委员、胡练乡乡长等职。1948年,高文生调任胡练乡乡长(现双杨、沈高等村)。同年10月的一天,高文生被叛徒出卖,不幸被捕,被敌人残忍杀害了。
地名,
承载着悠悠历史,
安放着乡思乡愁。
每个地名的背后,
都有着精彩有趣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