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堰是一座精致而美丽的苏中县城,虽然不大,但很温暖。以前,我从来没想过离开,可人生前路总未知,还是就这么匆匆走了。现在,每次回到家乡泰州,我都会抽点时间去姜堰转转,看看原来十分熟悉的那几条街、那几座桥、那几栋楼,因为这里留下了我人生拼搏的一段难忘故事,更封存着我一辈子都无法忘怀的萍水之恩。
2003年大学毕业后,我怀着一份新闻梦想,只身来到远离老家兴化70多公里的姜堰,开始了一段刻骨铭心的记者生涯。初次踏上姜堰这方土地,我好比一张白纸,举目无亲,一贫如洗,倍感独在异乡的凄凉。然而,心高气傲的我总想早日站稳脚跟,一直践行着“新闻采写不过夜”的内心许诺,白天到处跑现场,夜晚拼命写稿件,以“初生牛犊不怕虎”那股劲头,激励自己勤奋苦干,可终究未能如愿以偿,仍是当地新闻战线上一名无名小卒。
也许是上苍的垂青,也许是坚守的力量,让我获得了一次展示自我的机会。一天上午,市委宣传部的一位领导把当年报社招聘来的“新兵蛋子”都叫了过去说:“我给你们几个新闻线索,每人挑一个,花点功夫采写。”其实,我早就听说这位领导不但擅长写作,而且文学功底颇深,本以为他高不可攀,直到见面交流之后才知道,原来他是如此地平易近人。他的话虽不多,但我还是从他慈眉善目的笑容里读懂了关爱、鼓励和期望,这让我这个客居他乡的年轻人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温暖。在他的悉心指导下,《姜堰成立社区工会》一则新闻发表于《新华日报》,当从报纸上找到自己名字的那一刻,我感到了无比兴奋与激动。
打这以后,这位领导每次见到我,都亲切地寒暄,而我也乐意把工作的困惑向他诉说。虽说是萍水相逢,但经过多次交谈,我们彼此间又多了一份默契。记得有一次,他认真地问我:“什么时候结婚啊?到时候我一定参加。”我心里非常明白,他这句话说得那么毫不犹豫,便是对我这个青年记者最大认可,也是对我从事新闻工作最好激励。2006年,我的婚礼晚宴,他如约而至,让我全家感动不已。后来,我儿子出生的那几天,他遇见我便开门见山地说:“儿子生了,我咋没吃到红蛋呢?”当时,我真没想到,他竟然会对我如此关注,即使我这点家事,他都能挂在心上,让我受宠若惊。第二天清晨,我便把事前已准备好的红蛋恭恭敬敬地送到了他的手上。这件事虽小,或许不值得一提,但足以让我的成长道路充盈着温暖的阳光。
后来,这位领导被任命为我原单位负责人,而我刚好在这期间被借调到了市级机关,与在他麾下工作的机会失之交臂。我心里自然清楚,由于不是同一个系统,以后我向他学习请教的机会可能会越来越少。那时,我高兴之余反而有了些许失落。知遇之恩,弥足珍贵。有一天晚上,我与老婆商量后决定在入职新单位前一起登门致谢。在他家里促膝长谈时,我激动地向他袒露心声:“您是我在姜堰的第一位恩师,您的点滴关心,我会永远记在心里。”当听到这句话时,他却呵呵一笑,轻飘淡写地说:“我没帮你什么,靠你自己努力,我不过多夸了你几句,以后好好干!”
岁月如梭,光阴似剑,我离开姜堰已经十多个年头,一直都没有机会向这位领导打声招呼,心里甚是遗憾。从工作调动,到居住变迁,再到下海经商,一路走来,我遇到了很多给我指导、帮助的良师益友,可人生第一个职场受益的那种不求回报的萍水之恩,已永驻我的内心深处。
如今,我早已定居苏南,但是每次回到泰州,总喜欢再到姜堰走一走、看一看,但就再也没有遇到过这位领导。尽管时过境迁,偶尔翻出这份可以凭吊的姜堰记忆,还是让我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心存感恩。对于我来说,姜堰不是故乡甚是故乡,因为这里有我成长经历的事,也有值得我感恩的人,这些都化为我人生追梦路上的一抹阳光,持续给我信心和力量。
世界那么大,我曾来姜堰。正是这份萍水之恩,让我爱上了这座温暖而美丽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