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姜堰产好米,看地名“白米镇”就知道。
“白米”之名,据传是皇帝所赐。
元代,一州官巡视白米,地方官设宴款待,州官见米饭洁白如雪,赞叹不已。于是把该地的好米进贡朝廷。皇帝问该白米产自何处?州官禀告:产地尚未有名,恭请圣上赐名。“白米”之名由此诞生。
上述故事大概率是当地人编的,不过,姜堰的米好是真的。
姜堰有“白米”,有以“麦”为名的村或镇吗?
真有。姜堰原来有个叫“催麦”的村子,跟“白米”接壤。
泰州地方文献专家夏兆麐(1885-1948年) 在《春红晚白轩杂缀》中写道:
姜堰东北有地,今名崔母,而土人恒呼“母”如“麦”。予向以为“崔母”呼“崔麦”,殆乡音之转。近读野人《催麦》诗自注云:“催麦,鸟也。村多此鸟,故名。”乃知“崔母”当为“催麦”。先生泰人,当知泰事,自注云云,必有所本。崔母之称殆后人不知命名原始而讹传欤?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夏兆麐曾任泰县教育行政委员会委员、县政府文献会委员、修志局委员,并任《泰县志》民政部分分纂。他的这段话告诉我们:“崔母”本来应该写作“催麦”,跟鸟儿有关。
多年前,笔者当高中班主任,接待过来自崔母村的学生家长,提及“崔母”,学生家长的方言发音,“崔母”近于“崔木”,木为入声。他们讲“大麦、小麦”,“麦”的方言发音也近于“木”,入
声。一些方言词,只记音,不知字。多少年来都是口口相传,文人据音写字,把“催麦”写成“崔母”并非没有可能。
豫剧大师常香玉说,知道有个大英雄叫项羽,她就取名“常项羽”,可是不知道“项羽”怎么写,误认为是“香玉”,久错之后,“常香玉”正式成了她的名字。英雄杨根思(1922-1950年),本名羊庚玺,入伍时,因为写名字只记音,被写成了杨根思。读过《阿Q正传》或《琵琶行》就知道:鲁迅把“自由党”写成“柿油党”,就是根据未庄人的理解写的。未庄人不懂“自由”,认为“柿油党”的“银桃子”(徽章)抵得上一个翰林。《琵琶行》中“家在蛤蟆陵下住”,“蛤蟆”会有陵墓吗?陵墓是大儒董仲舒的,官员经过该陵墓,皆下马步行表示尊敬,民间几经流传,“下马陵”成了“蛤蟆陵”。
你有白米,我有好麦。白米镇因米得名,崔母与之接壤,因麦得名,其实很正常。至于“催麦”之鸟,可能是四声杜鹃。麦黄时节,常听到这种鸟在叫“麦黄草枯”,也有人说它在叫“磨刀快割”。总之,这种鸟的鸣叫与麦子成熟有关。你听,好多鸟在叫:“麦黄草枯!磨刀快割!”这是在“催麦”呢。于是“催麦”成了地名,乡音流传,最后成了“崔母”,随着行政区划调整,“崔母”划给了海安,成了曲塘镇的下辖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