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运粮河王氏族谱》
《運糧河地輿水利記》原文運糧河,古軍蒲也。莊南有剝蝕宋墓碑一座,殘留莖落,軍蒲莊南等字,此明徵也。
或謂岳武穆北禦金人,屯糧於會,以此地河闊水深,取為運糧之所,遂改名運糧河。今莊之前有大壘、小壘、南壘,莊之後有張營、唐營、範營,相傳皆武穆用兵之所,則此地為當日運糧之地,自無可疑。糧於是運,故名以是傳。此運糧河之名義所從出也。生斯土者,安可耳熟其名而心昧其義耶?雖然此特村名之始末記耳。至鄉土之地理水利,則尤有足述者焉。
运粮河《王氏族谱》封面
考吾村,水土深厚,人煙稠密。地分三區,前巷、後巷、西巷相接。河繞四面,南橋、北橋、東橋鹹通。四野環列,犄角之勢成。眾姓比居,朱陳之誼洽。西界官溝,北達羅塘鎮,會合運鹽河之水,南循黃橋,捷便諸圩港,直達揚子江。旱衢為數百里之阨。水道攝萬千派之關閘,于一水于東南,由漾溝近連黃花港,麗渠回達消一流于東北,入新河達白米鎮。支派中分,斬龍壩挽來派,逆流上駛,飛虹橋居上游,跨水通行。莊西之瓢兒潭,水清可洗詩痹。莊之東荷花塔,地僻能消世慮。塢上桃花三月,不讓武陵。堤邊柳細千條,翻疑營寨。莊東有涵一具,緊鎖去水。涵下浪花獻笑,故名之曰喜流池。莊西列涵一具,疏通來派。涵內屯船安泊,命名之曰系錨港。斯處有牛垛、馬垛、羊垛,在地成形。星有牛宿、星宿、鬼宿,在天成象。蓋此雖由人工,實由天巧,豈偶然哉?咸以保全古跡,以存勝景。余若金鉤河、震漲溝、野菱河,或以形勢出產地名之,則無遐敍述及,夫都地勝景繁非筆墨所可傾罄也。
試僅就前巷一段言之,東西橫列街道一條,行人絡繹,店鋪繁多,亦囂市也。日則車聲不絕,直至黃昏。夜則燈火交輝,如同白晝。歌者絲竹之韻清越,奕者碁子之聲鏗鏘。當和風淑氣之候,牧童短笛、催犢而歸。值新霜落葉之時,樵子行吟、負薪而返。暑夜納涼,閑作桑麻之話。寒天聚宴,常敦雞黍之歡。村情裏俗,四時佳興,可勝舉哉?要知古今地址異代更名,不知幾歲往來,滄桑移時多變,難作典常。如運糧河之名,由唐宋遺傳來,至今永垂不朽,而地勢水源俱古,優點謂為甲揚通兩郡,村落之盛,誠不虛也。今予為此記,以附譜末,非僅耀地理水利之勝,抑為後世子孫遠徙他方者,如知興追遠孝思,而祖宗之舊土亦有所依據而辨識也。
覽斯記者,其念諸。
光緒三十四年歲次戊申
桂月 下浣之吉
顯廷關微氏志略
《运粮河地与水利记》释义
运粮河,古代称为军蒲。村庄南面有一座被剥蚀的宋墓碑,残存的碑文上有“军蒲庄南”等字,这是明显的证据。
有人说岳武穆(岳飞)北伐金人时,在此地囤积粮食,因为这里河道宽阔,水深,适合运粮,于是改名为运粮河。如今村庄前有大垒、小垒、南垒,村庄后有张营、唐营、范营,相传都是岳武穆用兵的地方,那么这里就是当年运粮的地方,自然没有疑问。粮食从这里运输,因此得名,并由此传开。这就是运粮河名称的由来。生于这片土地的人,怎可对这个名字耳熟能详却对其含义一无所知呢?虽然如此,这只是关于村名由来的记录。至于家乡的地理和水利,更有值得称道的地方。
运粮河《王氏族谱》封面
考察我们的村庄,水土资源丰富,人口密集,分为三个区域:前巷、后巷和西巷,相互连接。河流环绕四周,南桥、北桥、东桥都能通行。四周田野环绕,形成了犄角之势。众多姓氏比邻而居,关系融洽。西边边界是官沟,向北到达罗塘镇,汇合了运盐河的水,向南经过黄桥,便捷地连接到各个圩港,一直到达扬子江。旱路是几百里的要道。水道控制着万千支流的关口,位于东南方向,通过漾沟与黄花港相连,美丽的渠道回流到达消一流于东北方向,进入新河到达白米镇。支流中间有斩龙坝控制来水,逆流而上,飞虹桥位于上游,跨越河水通行。村庄西边的瓢儿潭,水质清澈,可以洗涤诗人的疲倦。村庄东边的荷花塔,地处偏僻,能消除世俗的忧虑。河坡上的桃花在三月盛开,不亚于武陵桃花。堤岸边的柳树细长,让人怀疑是军营的帐篷。村庄东边有一道涵洞,紧紧关闭排水口。涵洞下浪花欢笑,因此命名为喜流池。村庄西边有一道涵洞,疏通来水。涵洞内停泊着船只,命名为系锚港。这个地方有牛垛、马垛、羊垛,地形形成各种形状。天上对应的星座有牛宿、星宿、鬼宿,形成了天象。这些虽然出自人工,但实际上是由天然条件决定的,难道是偶然的吗?人们都以此来保护古迹,保存美景。其它如金钩河、震涨沟、野菱河,有的是因为地形产物得名,这里就不详细叙述了,繁华闹市的美景繁多,不是笔墨所能完全表达的。
仅以前巷为例,东西方向横列着一条街道,行人络绎不绝,店铺众多,也是一个热闹的地方。白天车声不断,直到黄昏。夜晚灯火辉煌,如同白昼。唱歌的人享受着丝竹之音,下棋的人听着棋子的铿锵之声。在和风丽日的时候,牧童吹着短笛,赶牛归来。在新霜降落叶子的时候,樵夫边走边吟诗,背着柴火返回。暑夜乘凉,悠闲地聊着农事。寒天聚会,好友一起把酒言欢。乡村的风情习俗,四季的美好生活,真是数不胜数。要知道,古往今来的地址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名称,不知道经过了多少岁月的变迁,沧海桑田,时过境迁,难以作为永恒的标准。像运粮河这样的名字,从唐宋时期流传至今,将千古流传,而这里的地势和水源都很古老,优点在扬州、南通两郡都是出类拔萃的,村庄的繁荣确实名不虚传。如今我写这篇记,附在新修的(运粮河王氏)家谱中,并不仅仅是为了炫耀这里的地理和水利优势,更是为了后代子孙在远迁他方时,如果能追忆过去,怀念祖先,寻找故土也会有所依据和辨识。
阅读了这篇文章的人,应该会有一些感触吧。
一九〇八年九月下旬
显廷关微氏志略